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工匠”:练就过硬本领 守护大河安澜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作者|王浩,李晓晴 | 发布时间: 2024-11-18 | 1024 次浏览 | 分享到:

防汛

“汛情面前,哪怕一分一秒也耽搁不起”

雨声越紧,心揪得越紧。焦作黄河河务局武陟第二黄河河务局职工张军,在防汛抢险一线工作30多年,体会格外深切。

1510立方米每秒!位于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武陟水文站,洪峰过境。2021年7月21日凌晨,铃声惊醒睡梦中的张军,他抓起一把雨伞,奔向会商室。

凌晨2点前,制定上报方案;早上8点前,准备好砂石、编织袋……“汛情面前,哪怕一分一秒也耽搁不起。”夜黑雨急,路况不明,张军和同事们备齐物资,驾车驶入密密雨帘中,行驶30多公里,送往3座涵闸。

一夜无眠。清晨,大堤上的抢险队伍蓄势待发。张军来不及休息,马上给大家详细讲解防汛中要注意的问题……

23日,有人发现堤防冒水,可能出现管涌。“我们紧急调集人力和机械,抛沙袋、固堤防,险情很快化解。”从7月到10月,夏汛连着秋汛,张军在防汛一线,一直默默坚守。

防汛,需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黄河抢险技术中,打桩是必不可少的步骤。“过去木桩高,堤面硬,需要多人配合。两个人交替挥锤,其他人固定木桩,耗时长,甚至会贻误抢险时机。”张军说。

经过长期摸索,张军带领团队发明了多功能钻孔机。汽油机带动,钻杆高速旋转,螺旋刀片快速掘进土层。“我们选配了多种规格钻头,可运用在堤防、滩区冻土、冰层,效率是人工的5倍。”

披绿

“做好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吃再多苦也值得”

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破解黄河水沙关系不平衡难题,保持水土是关键。

追根溯源才能“药到病除”。这些年,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水土保持防治工高级技师金天龙一直在水土保持监测一线奔波。

“监测从手感变成了遥感,更精准、更高效。”金天龙说,“天上卫星‘眨眼’,形成一张张遥感影像图,能更清晰地反映区域下垫面的动态情况。”

遥感影像阴影变化、时相差异、纹理特征都有独特含义,解译工作格外繁琐。“技术人员要通过参照背景数据、不同土地的利用形式,一一找出各类水土流失点。”金天龙练就一双“慧眼”,在冬春季节,代表耕地的是黄褐色片状或条带状纹理,在夏秋季节则是深绿色。

解译图斑信息后,还要进行实地核查。“我们负责甘肃省1000多块图斑的核查任务,要跑7个县市。”金天龙和队员们深入戈壁、草原、大山,没信号、没通路,只能靠手中的卫星图引导,找到一处核查点,立马安装仪器、布设观测样点、记录坐标和数据。为了给一坡一岭披绿,金天龙每年有七八个月在野外度过。

“植绿护绿,做好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吃再多苦也值得。”金天龙用多年的坚守诉说着对母亲河的深爱。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