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文丨项晓光 胡少华 杨希梅 王凯
文字编辑丨郭旭帆 胡少华 杨希梅
美术编辑丨毛金晶 郭琦
平凡铸就伟大,坚守玉汝于成,献给为大河造福人民默默辛勤工作的人。
——题记
2018年5月,李富中被文化与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的“传承人”。此前的2008年6月,黄河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1年,李富中参加治黄工作。从曾祖算起,他是第四代河工。黄河号子是其在爷爷李建荣的悉心指点下,历经数年呕心沥血整理完成的。
这个河工世家,代代接力,默默耕耘,传承创新,将根系深深植入母亲河畔的黄土之中。
01
河工世家
清末,河北大名一户李姓人家的老四李凤山进了主管黄河河务的道台衙门当差。数年后,老大李凤臣(李富中曾祖)及其长子李建德被李凤山分别介绍到河北省南四段(今东明)、北三段(今濮阳坝头)当了河兵,尔后李凤臣的另外三个儿子李建荣、李建华、李建贵也陆续穿上了河兵服,李建德曾任北三段汛目(总爷)。
第一代河工曾祖李凤臣(右)
李建荣(又名李屾、字耀亭):1909年农历五月十一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杨未城乡苗未城村。11岁当卯夫,14岁正式上工(北四段),至1981年离休,共在黄河上奋斗了61年。他参加濮阳李升屯、长垣冯楼、封丘贯台、山东董庄、郑州花园口、沁河大樊大型堵口6次;参加花园口枢纽工程截流、山东位山截流及指挥滑县道口卫河截流(两次)重大截流工程4次;参加防范新堤等小型堵口10余次。其参加的大险、小险抢护不计其数。
李建荣从其父亲李凤臣和大哥李建德那里学会了基本的抢险技能和黄河号子。
1936年,山东董庄堵口工程完工后,黄委成立了三个工程队,李建荣任第一队(苏泗庄工程队)四班班长兼工地带工(相当于调度)。在“江苏坝”抢险时,人们想了多种方法均不奏效,于是队长派李建荣主持抢护工作。李建荣从濮阳砖坝抢险中得到灵感,经深思熟虑,提出在“下绳拴网”法的基础上加拴束腰绳以防止埽体下败。工程队采用此方法抢护,缺失多半的坝头很快得到恢复,于是,一种新方法——“柳石混合滚厢”诞生了。
1946年,在花园口堵口工地,李建荣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堵口复堤工程局制作的《黄河花园口合龙纪念册》记录:“李建荣,长伕第四队队长,主要工作为厢埽,常能自出心裁,提出较新办法,平堵紧张阶段,石块铁笼皆被急流冲走。在桥下悬长四公尺铁笼装石抛下,位置不移。合龙前改抛二十五公尺长柳捆,入水不动。厢上边坝利用大平底船接连横做。三天进占一百公尺。各办法皆所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李高升和李富中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第三代、第四代河工。其家族曾经是黄河上唯一的直系四代河工,加上其他亲属,至今已有四代十二人献身治黄。
02
人民治黄立新功
保合寨抢险
1952年汛期,花园口上游约10千米处的保合寨险工,发生了一次因横河造成的重大险情。抢护几天后,险情越来越难以控制,李建荣接到命令,从对岸的平原省河务局前来支援抢险。
著名治黄专家徐福龄撰写的《长河人生》里记下了当时的情形:“1952年郑州保合寨抢险是我经历的一次重大抢险斗争。当时大河流量仅2000多立方米每秒,水面宽由千余米缩窄为百余米,形成大河入袖之势,溜势集中,淘刷迅猛,冲塌大堤长45米,塌宽6米,水深10米以上,大堤上的一段45米长的铁路也被悬空在大溜之上,险情十分严重……工程队队长李建荣提出用‘风搅雪’(柳石混合滚厢)的方法进行抢护,险情才逐渐得到控制。”
柳石混合滚厢的威力得到了大家认同,人们送了一个雅称——“风搅雪”。从此,李建荣的名字与“风搅雪”绑在一起,以至于后来人们渐渐淡忘了柳石混合滚厢这个“官称”。
保合寨抢险后,全河推广“风搅雪”技术。遗憾的是,当时只是将“风搅雪”总结成文字推广,没有进行培训。除个别人员跟随李建荣实际操作过,其余人不得要领,甚至将柳石混砸、柳石混厢与“风搅雪”混为一谈。
第二代河工李建荣(左)为孙子李富中讲解“风搅雪”
《黄河河防词典》记载:“柳石滚厢,柳石搂厢法之一种。又名‘风搅雪’,系老河工李建荣创于1936年。它与层柳层石搂厢不同的是柳石混合齐下,不分坯,内部不用家伙桩,只在整体到家后才封顶,回搂底勾绳、打家伙桩。其结构是以底勾绳为经,束腰绳为纬,形成网兜,兜内包裹柳石混合体,隔一个交叉点再加拴滑绳吊拉,状如柳石混合的大网兜裹小网兜,形成四周以绳裹护构成的建筑体,在急溜中能安稳下沉,不易发生‘漂柳跑埽’事故。适用于抢护水深溜急的大险和恶险。”
创新无止境
继“风搅雪”之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柳石混砸、柳石混厢(“风搅雪”简作)、捆扎大懒枕、连环立枕、大河挂柳等抢险方法,在李建荣的创意下应运而生。
因为历年在整险、复堤、抢险等工作中表现突出,李建荣被评为整险模范、复堤模范、抢险先进个人等。
1956年春,李建荣创造了铅丝网片的新编法,从此,网片有了“开门”和“筋”,铅丝石笼的抗洪能力得到增强。在复堤施工时,他提出的水平测量定标法使工效提高30%,避免了返工。他因此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首届河南省黄河先进生产者会议,出席了黄委复堤模范会议,获奖章各一枚。
1959年至1960年,李建荣参加花园口枢纽工程截流,期间支援山东位山截流。
在位山截流现场,年近八旬、黄河上堵口首屈一指的老河工薛九龄将进占秘诀传给李建荣:“占子不到家,坯坯下揪头。占子到了家,坯坯下束腰。占子爬,揪头拿。”
1964年1月,李建荣被选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黄河第三届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971年,武陟驾部拟建控导工程,李建荣受邀参加前期调研。讨论水中做坝方案时,大家都认为柳石搂厢或老秸料埽进占的传统做法用料太多、投资太大,应研究出一种新方法。当时,李建荣提出在大河挂柳(树头)、先落淤出滩后做坝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73年工程开始修建时人们采纳了该方案,共修坝14道、垛6个、护岸2段,节约了大量资金。
1975年3月至1977年5月,李建荣在黄河规划组工作,提出“一河两坝、束水攻沙”的河道治理设想。
1981年,沁河杨庄改道工程施工正酣,可新左堤东关险工的数道坝位迟迟无法确定,指挥长李献堂委派专人将李建荣请到现场,在他的指导下,坝位很快得以确定,至今作用良好。
1983年,武陟北围堤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险情。为扭转前期“背杆撵船”的被动抢护局面,离休在家的李建荣被请到现场。经仔细查看,他提出“修建挑水坝逼溜外移”“就地捆扎大懒枕(以逸待劳)”两个方案。第二方案被采纳,变被动为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抢护过程中,在水深溜急、坍塌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将柳石搂厢方案改为“风搅雪”,取得了明显成效。“风搅雪”的威力再次显现。
李建荣的抢险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机动灵活、速战速决。其技术特点是:大险、恶险用滚厢(“风搅雪”),中小险情不重样。在漫长的治黄生涯中,他是唯一从未出现过“漂柳跑埽”现象的工程队长。黄委原副主任庄景林、黄河工会原主席岳崇诚等曾给予他“技艺高超、战功赫赫”的高度评价。
李建荣面对险情时,抢险方法变化多,很多人将他创造的柳石混厢、柳石混砸误认为是“风搅雪”,原因是下料方式相同(都是柳石混合齐下),但桩、绳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以至于许多资料至今混为一谈。
与“格子底”较量
1965年,李建荣担任新乡修防处集中抢险队队长。一日,他奉命带队到封丘常堤参加抢险。一到现场,他便向常堤村书记王大山(民工负责人)询问当地打井情况,从王大山口中得知当地的土层是层淤层沙,即黄河上常说的格子底。
格子底:即河底为一层黏土一层沙土相间隔的特殊地质结构,是抢险做埽时最忌讳的河底,极易发生猛墩猛蛰险情,而何时墩蛰又极难预料。其突发性给人们所留的反应时间极短,对埽体和人员生命有极大的威胁。老河工有“蛰沙土、滑淤土、猛墩猛蛰是格子土”的说法。
李建荣将情况向兄弟单位通报后,决定使用“风搅雪”做埽。他调整人力,加强巡查,并告诉大家:“听到撤退命令,拿啥扔啥,迅速撤离。”数个小时后,埽体终于出水。修防处领导命令撤船,让李建荣回去休息,但他放心不下坚持留下来。一个小时后,他预感要出问题,就从埽面走到坝上查看,刚过根桩不远,发现坝顶有一道裂缝,马上叫来负责看绳的队员王庆献问:“这个裂缝啥时候有的?”王庆献回答:“刚才我过去还没有。”随即二人俯下身,用手将干沙土拨入缝中填满,不到一分钟,沙土漏下,他们再次将沙土填满,半分钟后再次漏下。李建荣立即站起大声喝道:“都出来!”已得到预警的人们丢下油锤、手硪,顾不上放在根桩附近的衣服、草帽,迅速撤离,最后几个人刚跨过裂缝,南侧的坝体连同整个埽一起猛墩入水,回头观望的人们惊呆了……
王大山等人回过神来后,赞叹:“还是人家老队长,要不然这百十号人就悬了……”
李建荣回忆,当时他拿起8米长的探水竿向水里扎去,竿子快用尽时,刚好摸到水下的树枝,埽体没有跑,与“层石层柳”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风搅雪”的优点再次显现。
缓过神来的人们,在李建荣的指挥下,重新靠船、打桩布绳,天亮时,埽体再次出水,险情被控制。
这次惊险在黄河系统和当地村镇成为传奇佳话。
第三代的希望与寄托
李高升是李家的第三代河工,担任焦作抢险队的驾驶员,20世纪60年代初是当地的第一批拖拉机手,酷爱机械,技术娴熟,多次被评为优秀驾驶员、抢险工作先进个人。
第三代河工李高升是焦作抢险队驾驶员
1983年,武陟北围堤出现重大险情。整个险期历时53个昼夜,大河流量有35天在3000至4000立方米每秒,坝前水深最深时达14米,流速2.5至3.5米每秒,共抢修柳石垛26座、护岸25段。李富中当时在指挥部负责后勤工作。
8月31日,西4垛及西5护岸发生跑埽,9月1日,导致该段围堤被冲塌20米,6米宽的堤顶最窄处只剩一半,运石车都被堵在坍塌地段东侧,无路可绕。正在抢修的几个垛急需石料,如石料断供,很可能再次发生跑埽,后果不堪设想,收料员急得团团转。危急时分,车队最前方的一位司机下了车。他细细观察坍塌处后,果断上车启动发动机。车子右侧的轮子紧跨背河堤肩,左后排外侧的轮子悬空在坍塌部位上方缓缓地驶了过去,一旁观望的人们都暗暗地捏了一把汗……此事很快传到指挥部,大家都赞叹这位师傅艺高人胆大,是“英雄司机”。
今年,李富中陪同新华社记者采访父亲,记者问李高升参加的哪次抢险最危险时,他讲述了这段经历。此时李富中才知道,原来当年的“英雄司机”竟是父亲。
李高升经常鼓励儿子学习机械操作技术,希望他多才多艺,为以后做好人机配合抢险工作打好基础。他更希望儿子能全面继承爷爷的技术,弥补自己的遗憾。
03
祖孙情 师徒恩 黄河结
传艺
李富中是李建荣的长孙,一岁多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上小学时就开始学习简单的绳扣。1981年,他走上治黄岗位,成了“小河兵”。
1983年,他参加武陟北围堤大抢险。回家后,他向爷爷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工地听不到‘号子’声?为什么现场那么乱?为什么运料重车进不来、空车出不去?”爷爷一一作答。
1991年的一个深夜,祖孙俩讨论完用“风搅雪”堵口的问题后,老人仍迟迟不肯休息。李富中问了几次不见回答,只好默默相陪。许久,爷爷开口了:“号子你还学不学,不学的话,大部分就要失传了。”
此后,李富中下决心向爷爷学习号子。十几盘录音带,两个录音机,一个由爷爷在家里录,另一个由孙子随身携带。
此后,清晨和傍晚,村舍至老田庵控导工程的路上,路边耕作的人们总能看到一个戴着耳机、边听边唱的“傻子”,那就是李富中。
终于有一天,李建荣说:“有味了。”
1993年,在爷爷的幕后指导下,李富中成功地将“风搅雪”应用于老田庵控导17坝深水进占施工中。由于15、16坝属于浅水进占,边施工边抢险,给他提供了难得的实战机会。
1994年,老田庵控导引黄闸正在紧张施工,凌晨,河水突然上涨,围堰出险,急速旋转的回溜侵蚀着泥沙,快速冲向再没任何防护的施工区。水闸报废事小,若河水顺着口子外泄,将大河拉过来,很可能会出现第二次“北围堤大抢险”。在场的人们七嘴八舌:“捆枕、铺土工布……”想法五花八门。李富中示意大家先安静,然后分兵派将,采用最简单的方法,用数十根木桩、五车柳枝迅速控制了险情。李建荣知道后,对孙子采用的抢护方法肯定有加。
“96·8”洪水,险情连连,李富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各种险情的处理得心应手。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受到黄河防总的表彰。1996年,他被评为黄委劳模;1998年,被命名为第三届黄河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为方便人们学习抢险技术,李富中委托朋友将《黄河埽工》录像转换成VCD格式。为解决漏洞造成溃堤和抢护滩岸坍塌的问题,他和爷爷又共同研制出“刺猬埽”。
看到成长中的孙子,爷爷满意地笑了。
李建荣(拄拐杖者)及孙子李富中在传唱黄河号子
1999年,李富中担任焦作机动抢险队队长。为了避免一人传承的弊端,在李建荣和他两个徒弟董全修、胡太法的指导下,李富中组织抢险队员录制教学片——“黄河号子”。
2002年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这个特殊的日子,93岁的李建荣悄然走了……
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一个月后,在经历了66年的风风雨雨、在为治黄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后,黄委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工程队被撤销。
接力
办完爷爷的后事,李富中调任孟州河务局局长。在无限悲痛和绵绵怀念中,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做好治黄工作的信念。
2003年2月,为了提高职工的文化理论水平,孟州河务局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成教学院联合办起“水利工程管理”中专班。老师被请到单位,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共有30余名职工参加学习,2005年机构改革前学员全部毕业。这种办学培训模式,当时在全河是第一家。
2003年3月,看到近十年没有经历抢险、队伍严重青黄不接的状况,李富中想到爷爷说起的当年拜师情形,于是,精心挑选各工种的师傅和徒弟,举行了隆重的“岗位练兵、以师带徒”拜师仪式。他们将拜师仪式的各种准备工作、程序等报给上级工会,成为黄河系统的样板。
第四代河工李富中(左)在抢险技术培训现场
2003年,李建荣去世一周年,受“SARS”病毒影响,录制“风搅雪”的计划搁浅。深夜,李富中流着泪写下了“祖孙情、师徒恩、黄河结”的纪念文章。
2004年,李建荣去世两周年之际,教学片“柳石混合滚厢”录制完成。困惑多年的人们,终于形象直观地看到了“风搅雪”的真容。同期完成的还有教学片“柳石枕捆抛技术”。
2005年,“抢险现场规范化管理运行系统”研发成功,抢险现场混乱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该项目荣获黄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被河南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科技成果。
为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和修防技术等,在老专家、老河工的关心支持下,在李富中的创意策划下,治水名人园、河工雕塑园、昔日温孟滩、黄河苑、砌石护坡示范园等展现在人们眼前。
2006年6月,“土硪号子”成功录制,片头的字幕是“献给人民治黄六十周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李富中先后被河南局评为治黄科技拔尖人才、十大创新型人才。
2007年2月6日,黄河号子入选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黄河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月,李富中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传承人”。
2015年,《黄河号子》一书由黄委治黄著作出版资金资助出版。
2018年5月,李富中被文化与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
数十年来,除整理完成黄河号子外,李富中一直致力于防汛抢险技术、花园口决堤事件、花园口堵口工程、石方工程施工技术等研究。他曾数次作为国家防总、黄河防总专家组组长和成员赴内蒙古、山西、吉林等地指导抗洪抢险,每次均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008年5月18日,他作为黄河防总第一机动抢险队副队长随队赴川抗震救灾,针对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泥土含量高且大石块较多的情况,向有关领导提出用“水枪喷射”打开泄流通道的抢险措施,经试验效果良好。此方案虽未进入实战应用,但为以后类似堰塞体的处理进行了技术储备。
2010年,为了尽快实施舟曲白龙江堰塞湖堰塞体清淤疏通抢险工程,国家防总通知调用“水枪”设备。李富中一直关注该工程,在电视新闻中他发现现场多为卵石、碎石,遂向有关领导提出了“水枪冲淤”不可行的建议。
为了传承抢险技术、宣传黄河历史与文化等,李富中先后在《人民黄河》《中国防汛与抗旱》《黄河报》和人民网等发表文章60余篇,获得河南省、黄委等科学技术成果、科技进步及创新成果奖30余项。2015年,他完成了《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记忆》书稿。此外,他还精心制作了《柳石混合滚厢“风搅雪”及其演变》《抢险现场组织与管理》《河工行话》《黄河号子》等20多个PPT课件,先后到山西、湖南、四川、北京、新疆等地讲课交流。
“滚滚河水向东流,拜师学艺争上游。母亲河畔三鞠躬,承上启下责任重。师徒同心齐努力,传统技艺不能丢。创新路上比翼飞,抗洪抢险争风流。位卑未忘忧防汛,人水和谐安澜庆。”站在滔滔的黄河岸边,李富中又一次情不自禁地唱起令人热血沸腾的黄河号子……
李建荣和徒弟董全修(左一)、胡太法(左三),孙子李富中(右)在抢险演习工地
不忘初心,思源致远;薪火传承,护佑安澜。所有这一切,早已深深烙入这个河工世家的血脉,成为神圣的使命,化作前行的力量。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