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壮丽70年 治黄故事篇丨四代河工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搜狐网 | 作者:项晓光 胡少华 杨希梅 王凯 | 发布时间: 2024-12-26 | 1026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丨项晓光 胡少华 杨希梅 王凯

文字编辑丨郭旭帆 胡少华 杨希梅

美术编辑丨毛金晶 郭琦

平凡铸就伟大,坚守玉汝于成,献给为大河造福人民默默辛勤工作的人。

——题记

2018年5月,李富中被文化与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的“传承人”。此前的2008年6月,黄河号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1年,李富中参加治黄工作。从曾祖算起,他是第四代河工。黄河号子是其在爷爷李建荣的悉心指点下,历经数年呕心沥血整理完成的。

这个河工世家,代代接力,默默耕耘,传承创新,将根系深深植入母亲河畔的黄土之中。

01

河工世家

清末,河北大名一户李姓人家的老四李凤山进了主管黄河河务的道台衙门当差。数年后,老大李凤臣(李富中曾祖)及其长子李建德被李凤山分别介绍到河北省南四段(今东明)、北三段(今濮阳坝头)当了河兵,尔后李凤臣的另外三个儿子李建荣、李建华、李建贵也陆续穿上了河兵服,李建德曾任北三段汛目(总爷)。

第一代河工曾祖李凤臣(右)

李建荣(又名李屾、字耀亭):1909年农历五月十一出生于河北省大名县杨未城乡苗未城村。11岁当卯夫,14岁正式上工(北四段),至1981年离休,共在黄河上奋斗了61年。他参加濮阳李升屯、长垣冯楼、封丘贯台、山东董庄、郑州花园口、沁河大樊大型堵口6次;参加花园口枢纽工程截流、山东位山截流及指挥滑县道口卫河截流(两次)重大截流工程4次;参加防范新堤等小型堵口10余次。其参加的大险、小险抢护不计其数。

李建荣从其父亲李凤臣和大哥李建德那里学会了基本的抢险技能和黄河号子。

1936年,山东董庄堵口工程完工后,黄委成立了三个工程队,李建荣任第一队(苏泗庄工程队)四班班长兼工地带工(相当于调度)。在“江苏坝”抢险时,人们想了多种方法均不奏效,于是队长派李建荣主持抢护工作。李建荣从濮阳砖坝抢险中得到灵感,经深思熟虑,提出在“下绳拴网”法的基础上加拴束腰绳以防止埽体下败。工程队采用此方法抢护,缺失多半的坝头很快得到恢复,于是,一种新方法——“柳石混合滚厢”诞生了。

1946年,在花园口堵口工地,李建荣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堵口复堤工程局制作的《黄河花园口合龙纪念册》记录:“李建荣,长伕第四队队长,主要工作为厢埽,常能自出心裁,提出较新办法,平堵紧张阶段,石块铁笼皆被急流冲走。在桥下悬长四公尺铁笼装石抛下,位置不移。合龙前改抛二十五公尺长柳捆,入水不动。厢上边坝利用大平底船接连横做。三天进占一百公尺。各办法皆所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