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壮丽70年 治黄故事篇丨四代河工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搜狐网 | 作者:项晓光 胡少华 杨希梅 王凯 | 发布时间: 2024-12-26 | 1045 次浏览 | 分享到:

李建荣将情况向兄弟单位通报后,决定使用“风搅雪”做埽。他调整人力,加强巡查,并告诉大家:“听到撤退命令,拿啥扔啥,迅速撤离。”数个小时后,埽体终于出水。修防处领导命令撤船,让李建荣回去休息,但他放心不下坚持留下来。一个小时后,他预感要出问题,就从埽面走到坝上查看,刚过根桩不远,发现坝顶有一道裂缝,马上叫来负责看绳的队员王庆献问:“这个裂缝啥时候有的?”王庆献回答:“刚才我过去还没有。”随即二人俯下身,用手将干沙土拨入缝中填满,不到一分钟,沙土漏下,他们再次将沙土填满,半分钟后再次漏下。李建荣立即站起大声喝道:“都出来!”已得到预警的人们丢下油锤、手硪,顾不上放在根桩附近的衣服、草帽,迅速撤离,最后几个人刚跨过裂缝,南侧的坝体连同整个埽一起猛墩入水,回头观望的人们惊呆了……

王大山等人回过神来后,赞叹:“还是人家老队长,要不然这百十号人就悬了……”

李建荣回忆,当时他拿起8米长的探水竿向水里扎去,竿子快用尽时,刚好摸到水下的树枝,埽体没有跑,与“层石层柳”的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风搅雪”的优点再次显现。

缓过神来的人们,在李建荣的指挥下,重新靠船、打桩布绳,天亮时,埽体再次出水,险情被控制。

这次惊险在黄河系统和当地村镇成为传奇佳话。

第三代的希望与寄托

李高升是李家的第三代河工,担任焦作抢险队的驾驶员,20世纪60年代初是当地的第一批拖拉机手,酷爱机械,技术娴熟,多次被评为优秀驾驶员、抢险工作先进个人。

第三代河工李高升是焦作抢险队驾驶员

1983年,武陟北围堤出现重大险情。整个险期历时53个昼夜,大河流量有35天在3000至4000立方米每秒,坝前水深最深时达14米,流速2.5至3.5米每秒,共抢修柳石垛26座、护岸25段。李富中当时在指挥部负责后勤工作。

8月31日,西4垛及西5护岸发生跑埽,9月1日,导致该段围堤被冲塌20米,6米宽的堤顶最窄处只剩一半,运石车都被堵在坍塌地段东侧,无路可绕。正在抢修的几个垛急需石料,如石料断供,很可能再次发生跑埽,后果不堪设想,收料员急得团团转。危急时分,车队最前方的一位司机下了车。他细细观察坍塌处后,果断上车启动发动机。车子右侧的轮子紧跨背河堤肩,左后排外侧的轮子悬空在坍塌部位上方缓缓地驶了过去,一旁观望的人们都暗暗地捏了一把汗……此事很快传到指挥部,大家都赞叹这位师傅艺高人胆大,是“英雄司机”。

今年,李富中陪同新华社记者采访父亲,记者问李高升参加的哪次抢险最危险时,他讲述了这段经历。此时李富中才知道,原来当年的“英雄司机”竟是父亲。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