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壮丽70年 治黄故事篇丨四代河工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搜狐网 | 作者:项晓光 胡少华 杨希梅 王凯 | 发布时间: 2024-12-26 | 1044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后,李高升和李富中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第三代、第四代河工。其家族曾经是黄河上唯一的直系四代河工,加上其他亲属,至今已有四代十二人献身治黄。

02

人民治黄立新功

保合寨抢险

1952年汛期,花园口上游约10千米处的保合寨险工,发生了一次因横河造成的重大险情。抢护几天后,险情越来越难以控制,李建荣接到命令,从对岸的平原省河务局前来支援抢险。

著名治黄专家徐福龄撰写的《长河人生》里记下了当时的情形:“1952年郑州保合寨抢险是我经历的一次重大抢险斗争。当时大河流量仅2000多立方米每秒,水面宽由千余米缩窄为百余米,形成大河入袖之势,溜势集中,淘刷迅猛,冲塌大堤长45米,塌宽6米,水深10米以上,大堤上的一段45米长的铁路也被悬空在大溜之上,险情十分严重……工程队队长李建荣提出用‘风搅雪’(柳石混合滚厢)的方法进行抢护,险情才逐渐得到控制。”

柳石混合滚厢的威力得到了大家认同,人们送了一个雅称——“风搅雪”。从此,李建荣的名字与“风搅雪”绑在一起,以至于后来人们渐渐淡忘了柳石混合滚厢这个“官称”。

保合寨抢险后,全河推广“风搅雪”技术。遗憾的是,当时只是将“风搅雪”总结成文字推广,没有进行培训。除个别人员跟随李建荣实际操作过,其余人不得要领,甚至将柳石混砸、柳石混厢与“风搅雪”混为一谈。

第二代河工李建荣(左)为孙子李富中讲解“风搅雪”

《黄河河防词典》记载:“柳石滚厢,柳石搂厢法之一种。又名‘风搅雪’,系老河工李建荣创于1936年。它与层柳层石搂厢不同的是柳石混合齐下,不分坯,内部不用家伙桩,只在整体到家后才封顶,回搂底勾绳、打家伙桩。其结构是以底勾绳为经,束腰绳为纬,形成网兜,兜内包裹柳石混合体,隔一个交叉点再加拴滑绳吊拉,状如柳石混合的大网兜裹小网兜,形成四周以绳裹护构成的建筑体,在急溜中能安稳下沉,不易发生‘漂柳跑埽’事故。适用于抢护水深溜急的大险和恶险。”

创新无止境

继“风搅雪”之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柳石混砸、柳石混厢(“风搅雪”简作)、捆扎大懒枕、连环立枕、大河挂柳等抢险方法,在李建荣的创意下应运而生。

因为历年在整险、复堤、抢险等工作中表现突出,李建荣被评为整险模范、复堤模范、抢险先进个人等。

1956年春,李建荣创造了铅丝网片的新编法,从此,网片有了“开门”和“筋”,铅丝石笼的抗洪能力得到增强。在复堤施工时,他提出的水平测量定标法使工效提高30%,避免了返工。他因此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参加了首届河南省黄河先进生产者会议,出席了黄委复堤模范会议,获奖章各一枚。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