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神圣崇拜: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
来源:黄河报 | 作者:牛建强 郭朝洋 | 发布时间: 2025-02-06 | 770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文明发端之初,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人类的思想尚处于蒙昧状态,面对超出认知能力之外的灾异,无法理解和应对。由于对灾异现象的无解、恐惧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人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因而便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膜拜。随着历史的推演和发展,崇拜也逐渐从单一的自然神崇拜发展到复杂的带有人格化神灵的崇拜。下面我们从黄河流域民间信仰的类型、特征和影响三个方面加以阐释,以增进人人们对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和对各种神圣的了解。

黄河流域民间信仰的类型

在中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民间信仰从原始跨越至今,包罗万象,神秘莫测。在最早产生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其民间信仰的类型多样而复杂,以其古老神秘的特色展示着人类的历史进程,而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的民间信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民间信仰的介绍,有金泽先生的《中国民间信仰》》和乌丙安先生的《中国民间信仰》。这两书的着眼点是全国范围的,而《演河文化丛书·民俗卷》》则把研讨的对象具体到了黄河流域。我们在借鉴上述成果的基础上,依照自然崇拜、人神崇拜、龙神信仰和巫术禁忌等类型划分,对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进行介绍。

一、自然崇拜

民众对自然的崇拜起源于远古时代,那时候人类已经有了灵魂观念。由于先民的认知能力有限,敬畏大自然的力量,于是视其为神秘莫测的神灵,因此出现许多关于自然的崇拜,并且成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在黄河流域长久地延展开来,并深深根植于民众的心灵深处。

1.对日月星辰的崇拜

民间信仰深深根植于百姓生活中,并从思想延伸到实物。比如对天的崇拜,据有关史书记载,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摘录方志资料说,在黄河流域上游,聚居在甘肃的裕固族有敬“点格尔汗”神的习俗。“点格尔汗” 在裕固族语中指的就是“天”。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在农历二月初一,也有祭太阳、吃太阳糕的习俗。当然,中秋祭月,焚香化表“献月亮”的民间信仰也很常见。另外,在黄河流域一直有“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的俗语,因此自古就有“祭星”的活动,许多城乡专门立有“真武大帝”(道教中的玉京尊神,主要在北方地区供奉,盛行于明代以后)和“魁星”(古星宿名,主科举)的神祠,赋予星宿人格,加以崇拜。

2.对山石水火的崇拜

中国较早的儒家典籍《礼记·祭法》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即是说,川陵林木,氤氲蒸腾,瞬息变幻,神怪因生。《尚书》中也载:“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有人解释“六宗”包含地宗,而地宗则是河、海、岱三物。可见,对山川的崇拜古已有之。近山敬山神,不论山之高低;近水敬水神,不论水之大小。最直接的就是对泰山、黄河的祭祀。今泰山一带,有对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祭祀。还有民众将“泰山石敢当”作为神灵,祈求健康平安。在黄河上游青海、甘肃等地,还有“插牌子”“燃高山”等山川信仰。黄河作为母亲河哺育了沿岸的子民,但泛滥时节也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故民间对河神的祭祀也很普遍,古时有为河伯娶亲的陋习。在山西灵石、洪洞等地建有水神庙,祭祀相当隆盛。此外,火的出现改变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在黄河流域的不同地区,也出现了火的祭祀仪式。在山东西南部,村民集体出资,在农历正月初七这天举办火神会,以驱逐灾难,保佑平安。在内蒙古地区,由于天气寒冷,火神祭拜就成为蒙古族的一大特色。人们在蒙古包的正中央设置火神位,神位前放置火盆,日日不熄,年年不断,寓意世代相传。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