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 困境与对策
来源:中华环境网 | 作者:马明飞 | 发布时间: 2020-03-31 | 147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作为中国的文明发祥地,横穿中华大地, 流经九个省(自治区),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这片广袤土地养育了无数人民,积淀了辉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以下10个类别:民间文学;民间(传统)音乐;民间(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民间(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但是随着经济的兴盛、文明的更替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很多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陷入了生长困境,甚至几近灭绝。如何保护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黄河流域经济文化概况
        黄河流域涵盖了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九个省(自治区),囊括了高原(高寒、黄土);山地;丘陵;平原各色地形地貌及各种气候(干旱区、富水区)。黄河流域各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地域和气候的变化异彩纷呈,体现出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地域和气候也同样制约着经济发展。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面临着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文化两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了制约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程的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甚至将决定其传承方向。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于2004年批准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认定事务迅速开展,并进行了大批量的申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黄河九省区正式公布的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扩展名单)已达近5000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护和传承数目庞大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对着不断的挑战。
    科技与经济繁荣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一是部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顺应当下的社会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某个地区在科技欠发达时期的智慧结晶,它经过岁月沉淀,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技的兴盛,很多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例如曾经飘荡在黄河流域的各式工匠号子,已经不再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因为现代机械已经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听不懂也不需要号子来加油。再如,山西省阳城生铁冶铸技艺,虽然其现存传承人吉抓住老先生传承了绝佳的冶炼技艺,但是该技艺却在1984年就已停止生产相关产品。面对时代筛选,一些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躲不过被淘汰的命运,未来要面对如此困境的也不知繁几。如何保护和传承此类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