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 困境与对策
来源:中华环境网 | 作者:马明飞 | 发布时间: 2020-03-31 | 1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二是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影响。当前,黄河流域的脱贫任务依然艰巨。黄河流域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对于经济发展制约很大。甘、青、宁、内蒙古等地的贫困情况依然严峻,其他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省份行政区划内贫富差距也较大。贫困对于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有相当一部分在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虽然在一定水平上保证了其所需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但更多的是导致本地青壮年人口外流,后续的传承血液不断流失,最终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无人可传的窘境。据数据显示, 黄河九省(区)2019年人均GDP除山东省外均未达1万美元,最低如甘肃省仅为4790美元。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月人均收入甚至达不到1000元人民币。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压力年轻一代已经筋疲力尽,再无剩余精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很多老一辈传承人并不具有将自身技艺转化为经济价值的能力,也不想自己的后人重蹈覆辙,故不愿再让子孙学习和传承自己保有的文化遗产。生存需求不能满足的重压之下,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要面对断代、失传的危机。
    社会发展给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带来的巨大压力
        社会认可度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发源地的社会认可息息相关。但随着生存压力增加,新事物不断涌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发源地社会认可度降低的窘境。如今黄河流域的年轻人从小接受现代化教育,长大后通常选择去发达地区务工或深造,与故乡的风土人情接触甚少,对家乡的文化遗产认同感自然会降低。此外,据黄河九省区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显示,黄河流域现存的传承人年纪多在40-60岁,部分传承人年纪甚至已达七八十岁,明显呈现出老龄化趋势,这将会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很多老一辈黄河流域传承人眼中,他们所掌握的技艺仅为谋生手段而非文化遗产,技艺再精湛也不过是社会地位“低贱”的手艺人,并且不希望子孙后代重走自己的老路。这种想法直接掣肘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开。由此,如何提高发源地社会认可度也是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面对的问题。
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影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与发源地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根植于发源地才能维持其生机活力。但目前黄河流域的环境状况并不乐观。水体污染严重一直是黄河首要的环境问题,虽然近年来黄河的污染水平在逐渐降低,但新的环境问题正纷至沓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不能支撑农业生产与能源开发结合的经济发展方式,且其他的经济发展方式对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的负作用也不能幸免。黄河流域,尤其上游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破坏,修复的可能性近乎为零。生态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导致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成长进化的土壤,只有发源地的生态环境维持在适宜稳定的状态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蓬勃发展。然而黄河流域逐年恶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不能给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稳定的成长空间,且已经给作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主体的沿河居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问题现已变成阻碍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