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5 次浏览 | 分享到:

九曲黄河,矢矫如龙。昂首北上,俯冲南下,迤逦东去,奔向大海。她带走了万仞黄土,铺展开千里平原。中国人歌于斯、忧于斯、聚国族于斯,创造了辉煌的黄河文化,也遗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

  它们是揭示黄河自然历史、文明内涵、治理开发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宝贵资源,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物馆便是这些宝贝们的家和展示窗口。

  清晨,黄河博物馆“掌门人”王建平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自从去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来此考察后,黄河博物馆就成为新“网红”,他的工作也更忙了。

  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建成的以黄河为专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建馆至今已65年。它以自然黄河打底,沿着人水和谐关系的主线,用时光的巨笔,蘸上文化黄河的斑斓颜色,泼墨出一幅《华夏国脉——黄河巨龙》的恢宏画卷。黄河自然史、文明史、历代治河史——黄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这里徐徐铺展。“这里简直是一部关于黄河的百科全书!”时不时在展厅里溜达一趟的王馆长,总是听到这般评价。

  王馆长是个老文博人。20世纪80年代末,他刚参加工作时,这里只有30余件馆藏文物。岁月如梭,他和许多黄河文博人一起,一点点充实起了展示实物。每每回想过去,他总是很感慨,感慨于为圆满完成每一次重要接待任务时的精心准备,感慨于为征集一件有价值文物的奔波千里,更感慨于筹备精彩展览、做好博物馆建设的秉烛熬夜、殚精竭虑……

  从1991年开始,黄河博物馆社教部就已经实行周日节假日上班制,博物馆全天候开放;2007年免费对郑州市青少年开放,2008年对全社会免费开放。现在,慕名而来的人更多了,很多时候,只要有预约参观团队,负责讲解的同志再晚也要等,再早也要来。

  王馆长也有自己的忧虑。总书记亲临考察参观后,黄河博物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仅黄委给予厚望,观众也对陈列内容、讲解质量、服务条件、管理水平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经历60余载岁月沉淀的黄河博物馆虽然神清骨秀,但也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疲态。

  文博展示需要升级!博物馆整体提升工作和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博物馆水文化展陈提升项目已初步通过水利部审核。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进展非常快,黄委与郑州市建立工作机制,成立推进建设工作专班,并设立专项工作组。目前,功能定位、选址、建设规模(10万平方米)和投资方都已经确定。8月20日,郑州市举行了建筑设计方案开、评标会。

  围绕博物馆功能定位、选址、建设规模、展陈内容等,王馆长带队编制了《中国黄河博物馆建设方案纲要(草案)》《黄河国家博物馆展陈框架(草案)》等。令他开心和振奋的是,不仅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工作,国内多位著名文化学者如刘庆柱、王巍、李伯谦、陈同斌等也积极参与陈列大纲的编写,“大家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通过黄河国家博物馆建设,把黄河文化立起来,把中华文化立起来,把中国精神立起来。”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