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3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终讨论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纠偏技术,即地基处理加固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先在塔的周围打许多根桩,做成圈梁,相当于一个很硬的“托盘”,把塔托起来。然后将塌陷的一侧用千斤顶往上顶,在另一侧加压力往下压,把塔扶正。最后再浇筑地基,让塔稳定。

  就这样,6名高级技术人员、10名技工驻扎现场、参与施工,附近村庄的百姓高度配合、鼎力支持,从初冬奋战到农历年即将来临,经过19个艰难的步骤,古塔终于一点一点脱离木棒的支撑,重新站直、站稳了。

  张博士松了一口气,但他又有了更长远的思虑。黄河流域不少古迹历经岁月侵蚀,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像大云寺塔一样需要“手术治疗”。在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希望和全社会一起参与到文物安全情况的摸底调查和等级鉴定,强化日常维护,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千万别等到需要‘抢救性修复’的时候再行动!”

  次年春天,李博士带领团队再次来到瓦岗村,对纠偏后的大云寺塔进行复测,监测塔的稳定状态。东临河流、垂柳环绕的古塔静静直立,把云影天光叠合成变化无穷的风景。走近一看,塔身上贴了一张红纸,上面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

  感言

  数九为冬天气寒,无阻施工修塔难。

  成功纠偏费财力,人神感谢美名传。

  预祝全体施工员,全家幸福和平安。

  ——瓦岗村民

(二)

  在黄河治理保护的漫长历史中,无数先贤留下了不可胜计的宝贵财富。它们蕴含着思想与诗性的力量,历经雨打风吹愈加坚毅和风流。传承弘扬,前路漫漫,黄河人步履不停。

  2019年9下旬的一个清晨,东坝头天高云阔。这天,兰考县委举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活动,内容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兰考河务局局长胡云英与培训班学员一起,一边领悟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一边沿着东坝头的连坝路向上游漫步。学习结束,大家不知不觉走了近7000米,手机也提示已走1万步。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曾是一处繁华的集镇,也是明清两代的河防险要。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这里结束了700余年夺淮入黄海的历史,掉头折向东北,夺大清河流入渤海,刻画下著名的“铜瓦厢决口”史记。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都曾到东坝头考察。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河著名的水利风景区,拥有铜瓦厢决口大改道遗址、兰坝铁路支线、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等众多历史遗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兰考河务局对标对表,深感东坝头的文化挖掘力度还不够,表现形式依然单薄。近两年,开封市将兰考定位成“中国共产党治黄故事讲述地”,如何将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讲好人民治黄的动人故事,展示人民治黄的艰辛历程和巨大成就?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