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4 次浏览 | 分享到:

  “你们也真是什么活儿都敢接。”面对调侃和质疑,创作组的“倔劲儿”上来了。“说我们不行?我们偏要写出精彩的剧本给你们看看!”他们迅速行动,找书籍、扒资料,采访曾经参与“红心一号”建设的老同志,最终收集了24G的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因为没有相关创作经验,剧本光“大手术”就动了三四次,反复修改十几次,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创作组硬是在5月完成了剧本初稿,比预计时间提前1个多月。

  剧本形成后,开始全局范围内的演员挑选。

  德州河务局青年职工朱晓楠是“红心一号”建设者朱宝山的孙女,她偶然得知爷爷曾经参加过吸泥船建设,但不知为什么在最终的表彰名单中被漏掉了名字。如今,朱宝山罹患阿尔茨海默症,这段往事在他脑海中也已永久尘封。怀揣替爷爷“不甘心”“争口气”的心思,她决心参加演员海选。刚当妈妈不久的朱晓楠读着剧本,瞬间被女主角之一——身怀六甲的“张传娥”所吸引,眼睛湿了干、干了湿,爱上了这个角色,也决心定要拿下这个角色。反复研读剧本,仔细琢磨体会,试镜的时候,面对导演,朱晓楠“一秒入戏”,在导演组那里一遍就过了关。

  很快,“众神归位”。也许是因为对“红心一号”有着深深的感情,也许凭借浸入齐河黄河人骨髓的“红心一号”精神,导演口中的“大白”有了出乎预料的表现。坐排、走排、细排,原定10天完成的工作,只用了5天,惊呆了专业导演。

  只有“大白”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演员中不仅有机关工作人员,还有一线班组人员,大家都努力把日常工作往前赶,往往放下探摸杆,顾不得脱救生衣,就往排练厅奔。朱晓楠揣摩角色时彻夜难眠,表演时全情投入,为了一个摔伤的动作,不知反复真摔了多少次,腿上的瘀青层层叠叠。为了最大程度尊重历史、还原角色,演员自发撰写角色小传,发在群里交流讨论。朱晓楠的《张传娥小传》已经写到3000多字,还一直没有发到群里,因为“总觉得还能有更多想法”。身兼多职的马勇也是道具组成员,大热天开着车走街串巷、进村入户搜罗破桌子、破椅子。为了给演员买到贴合“人设”的服装,淘来淘去,买了退、退了买,“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为了还原“红心一号”船头,道具组竟然用铁丝“捼”出了一个船头的轮廓,“我们拍舞台剧也和当年造‘红心一号’一样,根本就‘三无’。但是我们现在经历的困难,比造‘红心一号’的时候少得多。”再辛苦再劳累,他们却说甘之如饴。

  9月17日,舞台剧登上了德州市齐河县文化中心。“黄河水,黄泥汤,不怕你往天上涨!吸泥大船今下水,淤出良田固堤防!”配合着专业声、光、电,看着声情并茂的演出,几十年前“红心一号”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与伙伴们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渐渐重叠,马勇落泪了。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