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7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化传承的路上从来不乏战友和同路人。海河百年水文站——杨柳青水文站副站长屈海晨在收集站上文化资料的时候,偶然在台湾的一本资料上发现了泺口水文站第一任站长章锡绶的履历信息,就兴奋地给万鹏发来了电子副本,随后还寄来一大箱的旧书和杂志,都是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泺口水文站有关的水文文献,还整理出一张《泺口水文站历任站长编写文章》的表格,万鹏在感动之余又有了更多的使命感。

  当挖掘与开放碰撞出惊艳的火花,古老与现代逐渐弥合,传承与发展的边界也渐渐模糊。沧桑且巨变的黄河,蹒跚且坚定的治黄先贤,用智慧探索凝结出一种叫“文化”的力量,指引着更多黄河人,不忘往昔旅途,直面未知挑战。

(三)

  如果说黄河文化是一条大河,跨越时代、奔腾不息;治黄文化便是大河的支流,九曲回荡、一往无前;那么,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在黄河治理保护的伟大征程中凝聚而成的行业文化,就如同层层匍匐在堤根堤坡的青灰根石,用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和奉献,凝望大河东流,守护岁岁安澜;而治黄劳动模范,无疑是将这种行业文化凝练提升为行业精神并淋漓尽致展现的人。

  5年的黄河工会生产保障处工作经历,令青年职工李金鹏近距离接触了大量劳模。2019年,在黄委劳模事迹巡讲会上,李金鹏初次结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质工程院副总工程师牛书安。在讲台上,牛书安娓娓讲述着自己的工作经历——曾经在一次野外勘察时迷了路,在悬崖峭壁边走了一夜,断水断粮之时终于脱险,与搜山营救的同志抱头痛哭;常年的野外作业,使他错过了与父亲的最后一面,父亲安葬的夜晚,他独坐帐中,回想父亲的音容笑貌,热泪长流……李金鹏和全场听众一起,感动得泪水盈盈。后来,在全河劳模先进事迹巡讲的旅途中,李金鹏与牛书安有了更多的交流。“他说这么多年来,一直对自己有几个要求:一是要守时,绝不能因为迟到耽误工作。二是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尽全力做到最好。三是要有政治觉悟,即使工作条件再苦,也要坚持到最后。”

  李金鹏在这个岗位干了5年,就被整整感动了5年。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陈昌明出身湖南贫寒家庭,可她参加工作之后,累计捐款20余万元资助了46名失学儿童,为15所中小学校购买了10余万元图书和报刊,并自费在单位家属院开设了两个报栏和一个少儿阅览室。“2018年春节,我和同事去慰问,谁知到她家一看,一套20世纪八九十年代40多平方米的单元房,只有沙发和茶几等简单陈设,特别朴素,角落里堆满了荣誉证书和更换下来的报纸。”爱心是一种本能和惯性,与钱和荣誉无关。感动之至的李金鹏当即向陈昌明提出合影留念。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