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安宁渡水文站站长张真先被评为黄委劳模之前,李金鹏就与他结识了——2016年黄委机关的一期道德讲堂上,李金鹏是听众,张真先是主讲嘉宾。张真先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安宁渡水文站,一间房、一张床板,一待就是26年,多少个春节都是在站上度过的。提起对家庭的亏欠、在孩子成长中的缺席,张真先无奈又充满愧疚。他腿部有残疾,左腿膝盖以下装有假肢,但他从来没有被身体上的残缺压倒过。生活中,张真先总那么乐观自信、积极阳光,对待工作也始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黄河水文精神在默默无闻中迸发无限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达尊重劳动、关心劳动者的理念,强调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获得劳模荣誉称号时给予一次性奖励、参加学习休养,退休后享受劳模专项津贴、生日祝贺和因病住院探望……近年来,黄河工会对劳模的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劳模享受的待遇也在逐渐提升。“提高待遇,某种程度上也能激励更多人争当劳模,把行业精神传承、发扬下去。”

  不仅如此,围绕弘扬劳模精神,聚焦行业文化传承,近年来,黄河工会每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总要在黄河网、《黄河报》开辟专栏,集中宣传先进模范,2019年,还组织部分劳模代表在全河进行巡回宣讲。2020年,黄河工会与黄委宣传中心联合在黄河报、网、微共同推出“牢记嘱托?治黄先模谱”劳模事迹宣传活动。同时,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班组劳模文化,要求各单位在班组的宣传栏、灯架、办公区或职工书屋等醒目位置,打造展示劳模先进事迹的窗口。“有太多黄河人不懈奋斗的故事,希望经过我们的推动,让更多人知道并学习追随。”

  这种追随更体现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家学”传承——一家两代、三代、四代甚至五代人奋战在黄河治理保护第一线的比比皆是。对黄河儿女来说,“母亲河”不是抽象的、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纽带;母亲河不仅串起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也串起了小家几代人的无尽奋斗与无上荣光。

  明珠集团青年职工汪昭煜就是其中一员。

  汪昭煜的姥爷王振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投身治黄工作,曾在花园口水文站工作的他对迎战“58?7”大洪水的往事历历在目。科技尚不发达的年月,获得水文数据全靠人工测量。那一次,花园口水文站流量达到22300立方米每秒。为了获取准确的洪水数据,王振州和同事驾驶小木船在巨浪滔天的洪水中抢测着数据。小小的测船就像浪涛手里的玩具,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但就这样,水文职工依然沉着冷静,准确采集了各项水流、泥沙数据,为上级防汛决策提供了支撑。“您不怕么?”心惊肉跳的汪昭煜也曾不解地问,王振州淡然地笑了笑:“当然怕,但我更怕测量数据不准确,耽误了防汛大事啊!”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