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9 次浏览 | 分享到:

  王振州退休后,治黄的接力棒传到了汪昭煜的舅舅王海龙手中。王海龙曾在济源境内的黄河八里胡同水文站工作过,这个站曾因条件最为艰苦而闻名。没有交通工具,上下班只能蹚河爬山走羊肠小道,向上级报告水文数据,全部仰仗一个小小的电台。于是,站上职工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着电台。1981年的一天,王海龙和同事去洛阳取修理好的电台。去的路上一切畅通无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回来的路上,雨水不期而至。天色暗了下来,水位也涨了起来,王海龙和同事双手高举起电台,在齐腰深的水里一点点走着、挪着,终于安全地把电台带回站上,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了水情信息。

  年轻的汪昭煜已无法想象当年的场景,却无时无刻不感受到那种精神——那种黄河人特有的坚定顽强和对母亲河的无尽眷恋,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黄河的岁岁安澜、黄河文明的永续流传。

  汪昭煜曾留法10年,给同学、朋友介绍起家乡郑州,大家一脸迷茫,但是只要一说黄河,大家都纷纷点赞,表示久闻其名。作为一个“黄三代”,黄河带给了异乡的汪昭煜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留学归来,汪昭煜也成为一名黄河人,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讲述黄河故事。

  2019年10月22日,黄委举办河流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精通法语的汪昭煜有幸成为其中的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了会场21位法国代表的接待、签到、参会及会场协调等工作。会上,法国罗讷河国家公司主席兼“大河的未来倡议”联合创始人Elisabeth Ayrault表示,习近平主席最近的重要讲话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河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解决河流问题的中国方案。汪昭煜从参会代表眼中看到了他们对黄河治理保护的兴趣,于是,在聊天中,建议代表有机会一定要去黄河边走走看看,“切身感受下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去黄河博物馆了解下黄河的前世今生,黄河的形象才会在心中更加饱满。

  有位参会的法国女士感慨,能在会场与黄委工作人员用法语交谈,真的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会后,汪昭煜参与了法国《十字架报》记者Marine Lamoureux关于黄河治理保护文章的翻译和校对工作。她感到很骄傲,不仅因为文章中世界对黄河治理成就的钦佩,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高度评价,也因为自己能为黄河进一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黄河贡献小小的力量。

  巴颜喀拉山的雪水,经历高山峡谷、蜿蜒盘旋后注定会聚成洪流,奔向广阔无垠的蔚蓝。在物换星移的岁月中,母亲河的波涛终将从远古流向未来;在彼此守望的山河里,伟大的黄河文明以更加开放包容之态,拥抱世界。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