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穿越与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 | 作者:李旸 | 发布时间: 2016-01-01 | 6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演出结束,朱晓楠又一次打开还没有写完的《张传娥小传》。她打算继续写下去。

  黄河奔流不息,治黄文化的传承弘扬永续。

  顺流而下来到著名的古渡——泺口,其旁的泺口水文站在百岁寿诞时做了一件大事——向全社会敞开大门。这是黄河系统首个对外开放的水文站。

  泺口水文站站长万鹏仍记得当时的情景,许多在校学生、社会团体前来探访,怀着好奇掀起黄河水文的神秘面纱。水文站安排专业人员讲解,带领大家参观水文文化展厅、泥沙室、气象观测场、水文操作楼、测验断面、创新工作室……领略黄河水文百年发展史,见证现代水文发展成果,参观人员惊叹连连。

  从前,黄河水文仿佛一条悠久但封闭的河流,“关着门”测流、取沙、报汛,两耳不闻窗外事,更未想过打开“窗口”迎宾来,融入地方、服务社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治黄的理念、策略、方法不断更新,僵化的运行体制不利于自身健康。总是拒人于门外,别人怎么了解你?你又怎么拓展事业?

  于是,泺口水文站提出了“站地融合”的发展思路。走出去,充分利用济南市携河发展的地域优势,与地方水文局、区县河务局等单位开展交流学习,由流域水文逐步向社会水文转型!思路一变天地宽,站上先后承接了小清河水质水量监测项目、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防汛信息化项目等工作,不断为地方提供优质服务,擦亮了“山东黄河水文”品牌。同时,不断“迎进来”,帮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这样一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水文站和这群年轻可爱、朝气蓬勃的水文人。有参观者表示,以前要么根本不知道黄河水文是干什么的,要么对他们的印象停留在“遮云蔽日的巨浪中,吊箱上的水文职工撑着一根巨大的长棍,像孙悟空一样,和洪水搏斗”。谁知道现在技术发展那么快,吊箱已经不用上人,现在的水文职工已成为高科技加身的黄河防汛“吹哨人”。

  “站上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参观过就有了了解,你会爱上这里!”泺口水文站的“水文开放日”正渐渐常态化、规范化。2020年9月18日,黄河水文公众开放日同步在兰州、花园口、泺口水文站举办,黄河系统更多的水文站正以舒展的姿态,对外开放。

  开门迎客的同时,已过百岁的泺口水文站,更加努力地挖掘着自身历史与文化。

  “现在的水文人越来越年轻,总要给他们留下些什么。”万鹏带着职工走访耄耋之年的老水文人,聊他们的峥嵘岁月和工作经历。“但是很可惜,在世的退休老职工只能回忆到1976年,像1958年7月的大洪水历史,已经没几人能讲述了。站上也会收集一些老物件,有的甚至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万鹏就带着照片走访老职工、老专家,一点一点仔细请教。“下一步,我们将给这些古物在水文站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进一步充实站内水文展品收藏。”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