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文明化进程中黄河中游的中心地位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作者:王新冰 | 发布时间: 2020-11-02 | 702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中游发挥引领作用

       虽然国家是文明的显著标志,但文明并不等同于国家。王巍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文化上的新阶段,就是包括天文历法、文字礼仪等在内的复杂思想观念和知识系统的形成;社会上的新阶段,就是具有王权特征的国家的出现。按照上述对“文明”概念的理解,中华文明在8000多年前就应该已经迈开了起源的第一步。这在河南舞阳贾湖等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有集中体现。

       贾湖遗址的较大墓葬随葬有骨规形器、装有石子的龟甲等特殊器物,或许与观象授时、龟占象数有关。有的龟甲上契刻的似文字符号,或为卦象,或为验辞。裴李岗文化有专门墓地,土葬深埋,实行墓祭,已有显著的祖先崇拜观念;墓葬分区分组,可能对应现实社会不同层级的社会组织;墓葬排列整齐,当已出现最早的族葬或“族坟墓”习俗;有的墓地使用数百年之久,体现出对祖先的顽强“历史记忆”。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宗教中心与普通村落之间、宗教领袖与普通人之间的分化,男性地位较高。大体同时,在甘陕的白家文化、湖南的高庙文化、浙江的跨湖桥文化、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中,也有文明起源迹象。由于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已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联系,有了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

       距今7000年左右进入仰韶文化时期,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向心式环壕聚落的出现,是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的反映;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蚌塑“龙虎”墓,将中国二十八宿体系的滥觞期及古老的盖天学说的产生年代提前了数千年。距今6000年以后,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之地,出现了强盛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河南灵宝西坡、陕西白水下河等遗址有了面积200—500平方米的宗庙宫殿类大型建筑,西坡等遗址发现大型墓葬,汝州阎村发现具有战争纪念碑性质的“鹳鱼钺”图,意味着中原率先开始了社会复杂化进程。

       庙底沟时代,中原文化大幅度扩张影响,带动周围的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崧泽文化等渐次加快了文明化进程步伐,造成仰韶文化的“庙底沟化”和黄河上中游文化的空前趋同局势。庙底沟式的花瓣纹彩陶遍及大江南北,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文化交融联系成一个超级文化共同体或文化圈。这个超级文化共同体,无论在地理还是文化意义上,都为夏商周乃至秦汉以后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早期中国”的正式形成,堪称最早的中国。而西坡大墓阔大的规模和简陋的随葬品形成鲜明对照,初现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的“中原模式”或者“北方模式”的特质。李伯谦视其为文明演进的“王权”模式,以与红山文化等的“神权”模式相区别。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