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大漠马文化】“草原画派”与内蒙古美术
来源:https://www.sohu.com/a/405347599_747334 | 作者: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2-04-02 | 586 次浏览 | 分享到:

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而每一种地域文化往往又必然形成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和谐的群体性文化审美心理,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辽阔无垠的内蒙古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他们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繁衍,创造了优秀的草原文化。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美学追求与特点。这种审美心理与审美追求的特征,在历代美术活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画派是画家群体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共同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以及在艺术旨趣与艺术追求上的相互影响而形成一种地域共性,这种地域共性,既是艺术个性得以张扬的基础和出发点,也在一定的阶段对艺术个性的发展形成某种制约。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不少以地域来命名的画派,如海派、岭南画派等,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人以“草原画派”来称呼过北方少数民族的草原画家,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术史论家陈兆复在论及契丹绘画时才出现“北方草原画派”的提法。由于历史原因,"草原画派"这一概念在中国画史上没有得到充分地阐述和确立,但它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早在旧石器时代,在今甘肃嘉峪关和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雅布赖山最早透露了草原艺术的信息,在那里制作的手形岩画,标志着草原艺术的萌芽和最初的形态。自新石器时代,在北方草原各地制作的千里岩画画廊,标志着草原艺术已经遍地开花。草原画派形成于汉唐,至辽代形成高潮。契丹高度发展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捺钵(游牧)文化,将北方草原画派推向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画家的艺术素质和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老一代艺术家,为内蒙古美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全国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先后来到自治区工作,从而创造了内蒙古美术最初的辉煌。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央美院学习多年的妥木斯带着高超的技艺回到家乡,成为内蒙古油画发展的新的动力。他不只深刻影响着青年一代油画学子,还旁及到比他年长的一代人。妥木斯的油画创作,大大提升了内蒙古油画的品级,从而使内蒙古油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妥木斯油画展》在北京举行,这是内蒙古美术进入了新时期的第一个标志。当时艾中信先生看完展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感到内蒙古的草原画派已在形成!”从此在妥木斯的影响和培养下,崛起的新一代(多为他的学生辈)画家燕杰、叶立夫、马莲、吴厚斌、王延青、等,都成为这个时期“油画草原画派”中的中坚力量。作为领军人物,妥木斯本人由于其个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在本区和全国产生广泛影晌,同时还鼓舞了内蒙古油画的持续发展,在历次全国性大展中,内蒙古油画家作为群体都有出色的表现。此时中国画、油画、版画、年画、连环画创作,在原有较强优势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雕塑、壁画、漆画、宣传画、水彩水粉画等画种也从无到有并走向成熟,各盟市的美术队伍也开始形成。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