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一)
来源:中国青少年广播影视网 http://www.vocy.cn/vocy/vocyArticle/5812 | 作者:安作璋 王克奇 | 发布时间: 2023-05-31 | 40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是黄河文化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黄河文化以先进的经济文化,不断吸收消化来自北方的游牧文化,并对南方江淮流域和珠江流域文化持续地输出,使黄河文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地域空前辽阔、集众多民族为一体的强盛的唐皇朝。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这是黄河文化和其它地域性文化的融合时期。唐中期以后,黄河流域逐渐失去了在经济方面的领先地位,但黄河流域在政治上依然是统治中心之所在,在文化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优势,因而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中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只是作为一种原来具有鲜明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形态,已逐渐丧失了其独立性,最终融入了统一的中华文明之中。

黄河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从其经济特征看,黄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大地上,基本上可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在北方和西北方广袤的草原上,存在着一种游牧狩猎的经济文化,逐水草而迁徙的流动生活是其主要特征。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存在着一种稻作农业和渔採文化,稻作和渔採的结合,“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使其具有“水”文化的特征。而在黄河流域,却存在着一种旱地粟作文化, 丰厚的自然禀赋,给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加之长期的农业实践,使黄河文化成为一种成熟的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黄河文化具有“土”文化的特征,粟和陶则是这种“黄土”文化的典型代表。与草原文化和南方“水”文化相比,黄河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在文明发展程度上表现出一种先进性和早熟性。生活在这一文化氛围中的人务实、求安定、强调天人和谐、重视经验传统。农业文化是黄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 

其次,从其政治特征看,黄河文化具有一种正统性。农业的定居生活使聚族而居成为一种传统,社会生活中的宗法关系表现得非常典型,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礼乐制度及其理论化的产物即儒学的出现,造成了一种占支配地位的观念形态。这种观念形态随着政治上的不断强化,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正统思想。以这种正统思想为核心的黄河文化始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所在。这种正统文化强调“华夷之辨”、“以夏变夷”,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同化力。 


大汶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刻符

第三,从其文化特征看,黄河文化是一种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系统。黄河文化作为中国古代主体文化,其本身就是综合各种文化而形成的。如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就是综合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产物,大汶口文化综合了青莲岗文化和东夷土著文化,而仰韶文化则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和陕甘大地湾文化结合的结果。进入文明时代,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因革损益,最终形成了以周文化为核心,以黄河流域为根据地的华夏文化。春秋战国的政治割据,为黄河流域各地域性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秦文化、三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各放异彩,其结果是齐鲁文化取得了主导地位。至秦汉,综合各地域性文化的黄河主体文化,既有秦晋文化务实际、重法制的特点,又保持了齐鲁文化富理想、重伦理的特征。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黄河文化又不断吸收了主要来自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如羌、匈奴、揭、氏、鲜卑、乌桓、柔然、高车、突厥、回绝、契丹、女真、蒙古等。又南下与江南的百越、巴蜀、楚文化相结合。这种博大精深的包容性,使之成为中华古代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