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根脉
来源: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作者: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发布时间: 2023-12-20 | 186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万邦时代”这一概念,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万邦时代”,即上述《尚书·尧典》《左传》和《吕氏春秋》所指称的尧舜禹时代。广义的“万邦时代”,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的“广义的龙山时代”(狭义的龙山时代是指海岱龙山文化所代表的时代,即距今4600—4000年前的时代),也略相当于五帝时代。在这里,之所以使用“略相当于”,是因为五帝一般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作为五帝时代开始的黄帝时期,是迈向文明社会和国家的转型期;而颛顼和帝喾、尧舜以及禹的前期,则应属于史称“万邦”的邦国文明形态。“万邦”(“万国”),只是极言其多。在“万邦”之中,既有社会发展程度已达到初始国家的一批政治实体,亦有仍处于氏族部落或酋邦的许多政治实体,但由于事物的性质总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我们用“万邦时代”来指称中华大地最早出现的国家社会时期,其概念是明确的。当时,黄河中游和下游的格局一方面是邦国林立,另一方面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强大的尧舜禹族邦联盟。所以,尧、舜、禹都曾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本邦的国君,又担任过联盟的盟主。

  “万邦时代”的格局与考古发现基本吻合。一方面,这一时代诞生的文明是多元的,在黄河流域发现有众多的邦国文明的都城遗址,如陕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山东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等遗址。另一方面,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原的许多部族的人群,经过战争的冲撞与和平的共处而形成尧舜禹族邦联盟。这样的联盟使得黄河流域在多元文明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个以联盟盟主所在地为核心的政治中心,这一政治中心构成一种霸权,成为夏王朝的前身。

  “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

  中原正统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统观念。中原正统观始自夏王朝,历经夏商周三代而奠定根基。通过历史地理考据可知,无论是夏朝还是商朝乃至周朝,其王都均在黄河中游地区。《论语》云:“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由于夏商周的王都均在中原地区,所以中原正统观代代相袭,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传统。

  “大一统”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它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密不可分。“大一统”主要是指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它可细分为:国土一统、政令一统、文化和谐向心、民族团结凝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但是夏商西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结构却是另一种层次上的“一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诗经·小雅·北山》所说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关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源流,笔者曾提出,从尧舜禹经三代再到秦汉,伴随着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先后经历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即与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机制相适应的带有“联盟一体”色彩的“天下一统”观念;与夏商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与秦汉以后郡县制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三种背景指向、三个层次的“大一统”思想观念,是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标识。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一直发挥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而建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夏商周三代和汉唐王朝,是为其奠基的两个重要阶段。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