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内涵与中国历史根脉
来源: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作者: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发布时间: 2023-12-20 | 1857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国”文明的诞生,到作为文化基因的正统观和“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到礼乐文明与理性人文基因的养成,再到“自在”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这五个方面充分展示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历史意义。

  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中国早期文明诞生于两大河流域——黄河与长江。就黄河流域而言,20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其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迹日益丰富,日本学者伊藤道治以此撰文提出中国文明应称为“河江文明”,这里的“河”就是黄河,“江”指长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秉琦提出中国早期文明的“满天星斗”说。但由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与夏商周王朝文明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满天星斗”中,黄河文明的重心地位并没有被动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主流范式是:把聚落考古学与社会形态学相结合,以聚落形态的演进来标识社会复杂化进程。在这期间,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也被概括为“聚落形态的三个演进”:由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发展为含有不平等和初步社会分层的中心聚落形态,再发展为都邑国家的“万邦”形态。

  作为这三个阶段三种形态的聚落考古遗址,在黄河流域的上、中、下游都有发现。例如,作为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一期和第二期遗址;黄河中游有陕西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濮阳西水坡、河北武安磁山等遗址;黄河下游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因等遗址。作为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阶段的著名遗址,黄河上游有甘肃秦安大地湾第四期遗址、临洮马家窑、天水师赵村、青海乐都柳湾等遗址;黄河中游有河南陕县庙底沟、灵宝西坡村、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遗址等;黄河下游有山东泰安大汶口、莒县陵阳河、大朱村等遗址。作为“万邦”时代的都邑国家形态,有黄河中上游的陕西神木石峁、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登封王城岗、新密古城寨遗址;黄河下游的山东章丘城子崖、邹平丁公、日照两城镇和尧王城等遗址。这些遗址给我们描绘出一部文明起源的真实画卷,展现了早期黄河文明的物化形态。

  最早的都邑邦国文明

  对于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和国家演进的“三段式”,我们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文献资料来进一步把它们丰富起来。其中,史称“万邦”或“万国”的材料对于说明中国最早的文明社会及其国家形态和结构,是非常恰当的。先秦文献中,《尚书·尧典》说尧时“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用民》说:“当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尽管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邦”字与金文中的“国”字,字形不一样,意思也略有差异,但就“万邦”与“万国”中的“邦”与“国”而言,二者是一个意思,可互为置换。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