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
来源: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作者:黄河文化网-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 | 发布时间: 2023-12-20 | 799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岁月中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也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探寻黄河文化的历史起源,正确认识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黄河文化历史探源

  黄河文化是指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黄河流域涵盖了从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至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以及黄河多次改道变迁涉及到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等地区。黄河贯通我国东中西地区,其流域大多地势平坦、气候温暖,为早期人民生活、放牧耕种提供了便利条件,进而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也使黄河化为连接华夏文明融合发展、凝结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天然纽带。

  黄河文化最早孕育于石器时代,从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有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化、河北安磁的磁山文化,中期有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晚期有山东济南的龙山文化、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文化、甘肃和政的齐家文化和山东泰安的大汶口文化等。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众多史前文化共同反映出沿黄地区农耕文明的发达,原始农业的稳固发展也奠定了夏、商、周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王朝建立在黄河下游,今豫西嵩山地区,以炎黄二帝为代表的华夏族群与周边民族杂居融合,突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血缘关系,发展出古代民族的雏形。同时,王权政治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进步,黄河流域开始成为各大中央王朝和南下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成为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社会文明化进程的核心区域。

  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中绽放夺目光彩。黄河流域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成果。中华文明奠基之作《易经》《道德经》《诗经》《论语》《尚书》等典籍完成于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辩证的哲学思想。儒、墨、道、法、兵、农、纵横等诸家代表人物大多出生和活动于黄河流域,造就了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中国古代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器物制造等领域皆在黄河流域繁荣发展,书写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黄河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未曾断流的主要载体和表征。中华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四大古文明在起源条件上具有相似性,皆处于自然条件优越的河流周边,古巴比伦诞生于两河流域之间的“新月沃土”地带,古埃及文明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下游,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华文明则诞生于黄河流域。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主体文化,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繁荣中占据主导地位,支撑和印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如黄河流域的文字发展书写传承着中华文明,汉字体系的最早形式甲骨文最初发现于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并在殷墟时期延续发展成为成熟文字,记录着当时商代的阶级结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水平。黄河流域的龟甲刻符奠定了后世汉字“六书”造字的基础,此处出土的金文、陶文、帛书、简书等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世界其他较早产生的文化多数因为气候变化、灾害发生、河流断绝、族群更迭等原因而绝迹、失落或中断,只有黄河文化绵延赓续、历久弥新,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