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碑刻文献对黄河文化传播的价值研究
来源:光明网 | 作者:吕村 | 发布时间: 2022-01-16 | 13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对地名讹误的纠偏价值

  古代官员大多是异地任职,由于通讯技术落后,史籍记录者的文化差异,导致不少地方史志对这些异地任职者的籍贯记录存在错误现象。比如成化十三年任郑州训导的刘润,《郑县志•职官》:“刘润,江南舍山县人,由监生成化七年任。”而《题名记》碑刻作“含山刘润”,然而考察明代的行政区划,并无“舍山县”这一行政区,但和州府有含山县,《郑县志•职官》中的“舍山县”应当为“含山县”之误。因为“含”与“舍”字形相近,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当据碑刻改正。

  “盛世修史,明时修志”,史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媒介。我国向来有重修史志的传统,无论是方志还是国志,都未曾间断,这是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团结性的重要途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传承区,也是中华文化的母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在黄河文化向外传播过程中,更应当对黄河文化进行重新的梳理,构建真实全面的黄河文化体系。借助碑刻文字材料的帮助,可以使黄河文化体系更加完善真实,也可以使人全面正确地认识到黄河流域人才辈出、重教兴学的社会风尚。我们在弘扬黄河文化时,要重视对承载着黄河文化精神的地方史志的修撰与整理,发掘并弘扬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碑刻文献在地方史志整理中的重要支撑与补充作用,利用碑刻材料作为纸质传世文献的补充与佐证,以起正讹误、补史实的作用,尽可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促进黄河文化的高质量传播,承担起中华文明核心传承区文化高地建设应有的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