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经典之《诗经》
来源:洛阳网-洛阳日报 | 作者:席倩倩 | 发布时间: 2022-02-25 | 4584 次浏览 | 分享到:

  春秋时期,《诗经》成了各诸侯国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在外交场合,贵族们常常需要摘引《诗经》中的诗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叫“赋《诗》言志”,其具体情况在《左传》中多有记载。《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可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使人“温柔敦厚”。孔子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按照孔子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是符合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

  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是易于记诵的、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以流传。汉初传授《诗》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诗经》的世界传播与时代价值

  从东汉到北魏,西域各国贵族子弟多来洛阳太学学习。两《唐书》记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各国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波斯等国多有通汉学者。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撰写者景净是波斯人,他在碑文中引用《诗经》二三十处。

  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始于汉代,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士人无不熟诵《诗经》。古代越南李朝、陈朝、黎朝、阮朝的科举考试,均以《诗经》为主要科考内容。古代越南文学作品中广泛引用《诗经》名句和典故,某些典故还保存在现代越南语言中。

  东汉时期,中国《五经》传入朝鲜半岛。唐朝时期,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规定《诗经》为官吏必读书之一。其后的高丽王朝实行科举制,定《诗经》为士人考试科目。公元1728年,金天泽编纂的朝鲜第一部时调作品总集《青丘永言》,开拓了朝鲜诗歌创作的宽广道路,而它的序文就言明:它的编纂是借鉴《诗经》的编纂思想和经验。

  汉文在东汉或者更早时期传到日本列岛,在隋唐时期汉文在日本上流社会开始流行,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日文。《诗经》的第一个日译本出现在唐朝后期,日本和歌的诗体、内容和风格都深受《诗经》影响,诗人纪贯之等人编纂的《古今和歌集》,其序言几乎是《毛诗序》的翻版。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