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如何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来源:中国水利》2020年第5期) | 作者:王乃岳 | 发布时间: 2020-06-29 | 848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反映

河运深系国运,黄河在中国政治史上有着崇高地位。黄河防洪关乎核心区域人口聚集和政权稳定,黄河灌溉保障农业时代的生存根基,水运漕运维系大一统国家的经济要脉,无一不与国家兴亡休戚相关。

(一)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

圣人治世,其枢在水。黄河治理好坏更是直接关系王朝兴衰。秦始皇兴建郑国渠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亲自指挥瓠子堵口,生动体现了国家治河动员的森严有力,自此“用事者争言水利”。唐太宗即位之初集中精力治理黄河水患,建设许多治河工程,复苏经济,开创了繁荣的贞观之治治世局面。康熙皇帝将三藩、河务、漕运三大事夙夜廑念并悬于宫中柱上。

水利兴则天下定,天下定则人心稳。治水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定意义上推进了中国古代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发展。治水促进了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区建设、国土开发和人口增长。秦代以来建立的屯田垦殖制度,在巩固边防的基础上有力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疆土开拓。许多封建王朝因治水不力,影响糧食安全与经济发展,再遭遇大水大旱,饥馑与繁重的徭役激起社会矛盾与动荡,最终导致政权衰亡和王朝更替。

(二)黄河安澜七十载是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的突出体现

“黄河宁,天下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黄河治理也是困扰中华民族的重大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河机构于1946年在战火硝烟中成立,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70多年来,黄河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兴建了一批骨干水利枢纽,开展大规模堤防建设、水土保持,开展黄河调水调沙,从根本上改变了黄河暴虐为害的历史,实现黄河岁岁安澜。

黄河安澜七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卓越治理能力的集中反映,得益于各级党组织强大的组织执行能力,得益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得益于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是一部兴利惠民的时代发展史,是一部探索规律的治水实践史,是一部坚韧不拔的民族奋斗史。黄河安宁的民族夙愿,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成生动现实。

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内涵

(一)挖掘人水和谐、崇尚自然的生态哲学宝库

黄河文化蕴含“天人合一”“乘势利导”等生态哲学和自然伦理观。黄河流域先民在漫长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天地人和的思想,并用于指导治水实践。古代治河强调在掌握河流流势和自然条件基础上,根据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综合施策把水治好。《淮南子·原道训》把大禹治水方略概括为“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西汉贾让提出“治河三策”,要义是给洪水以出路,不与水争地。明代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放淤固滩”,注重利用自然之理以水刷沙。这些闪耀着传统生态智慧的思想,对后世治河影响极大。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