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大河民风: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
来源:黄河报 | 作者:牛建强 张逸尘 | 发布时间: 2018-06-10 | 10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三、日常家居

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先民,采用半地穴式的居所,利用天然山体或者土岭建造房屋。今天河南三门峡地区的地坑院、山陕等地的窑洞都是这种穴居方式的变形和延伸。

从建造格局来看,窑洞属于靠崖式居所,地坑院属于下沉式穴居方式。这两种建筑方式,与黄河中上游特殊的地质环境有关。黄河上游的河西走廊,戈壁荒漠连绵,土质粗糙,不利窑居。山陕等地,黄土土层深厚结实,适宜开凿洞穴,可保证穴居的稳定性。黄土高原连绵延续,为窑洞的建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以打井的方式向地下开挖约三丈,然后从旁边挖洞,形成地坑式的院落。这两种独特的窑洞建筑在河南荥阳以西,直到山陕等地,皆有广泛分布。宋代郑刚中《西征道里记》记载:“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直到民国时,在甘肃东部的平凉、庆阳、固原等地,人们仍是傍山凿窑居住。民国《重修镇原县志''民生志·居住类》曾记录,陇东各县除城市修建房屋外,散处四乡的百姓有崖窑,有高窑,有地坑庄。采用如此的居住模式,固然有木料缺乏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当地适合的土脉和“陶复陶穴”的居住传统使然。甘肃镇原县无山可依,地坑庄分布广泛。人们在平地上挖一大坑,“内修窑支,中砌水池,以防阴雨”。这种地坑庄有三间为一院的,有五、七、九间为一院的。房取单数,以中间一间为主房,称为“客窑”,即会见宾客之所。其他各间,“或家主所居,或儿妇所住。或作厨房,或住长工。或养牲口,或储食粮”,各有所用,毫不紊乱。千百人家,都是这样的坑穴式院落构造。平地上远远望去,“不见人烟。及入其门,则鸡鸣犬吠、白叟黄童,几疑别有天地,非人间矣”。若登高而望,连在一起的地坑院就像“蜂房”一样,很是壮观。这便是地坑穴居的特色。无论是深居地下的地坑,还是依山而建的窑洞,因具体地形而取舍,都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这种穴居习俗成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特色,主要以豫西、山西、陕西、陇东为中心,是大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日常出行

黄河中上游多山地,道路蜿蜒曲折。在技术落后的过去,百姓出门多选择乘骡或驴。若要搭载货物行远路,就会在这些牲畜身上套了车架,这样还可供多人乘坐。有货物时多以人力车载重,如陕西等地的木质独轮小车。马是内蒙古、青海等地游牧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这里的草原广袤平坦,加上放牧的需求,人们在幼年时就已学会骑马,这就是“马背上民族”称谓的由来。而运输货物时则以牛马牵拉一种称为“勒勒车”的独特架车。这种车子轮子巨大,不易陷入草原的沼泽和雪地。

中原地区地势平坦,且农耕发达,人们多养牛。人们除了用牛耕地外,还用于交通。牛车在黄河流域由来已久,西汉时,由于刚刚摆脱战争离乱,马匹紧缺,连皇帝的车架都不得不用牛车来替代。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