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土馥郁: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来源:黄河报 | 作者:牛建强 | 发布时间: 2018-06-10 | 723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三,黄河流域的农神信仰也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典型产物。农神信仰的产生与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紧密相关。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深感自然力量强大,认为自然高于人本身的生命和意志,由某种神灵主宰,进而去崇拜。黄河流域的神灵崇拜多种多样。土地神崇拜,其仪式与农事活动相关联,在播种前举行祈丰仪式,丰收后举行谢神仪式。中国古代以“社”为土神,以“稷” 为谷神,“社稷”又成为国家的代称。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首先在黄河流域被奉为神。龙崇拜在民间主要有两大活动:一是“二月二龙抬头”的祭祀,二是天旱时向龙王祈雨。黄河流域多有向龙王祈雨的活动,常常立庙奉祀。黄河中下游还有一种特殊的祈雨方法,叫“曝龙王”。天旱无雨时,人们将龙王从庙里抬出,在太阳下曝晒,若落雨,就谢雨酬神。若不验,就另请他神。此外,河神信仰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信仰,人们通过祭河仪式,祈福、求禾、祈雨、求年。在农业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大大提高,但这些农神信仰仍是具有中华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

第四,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极大丰富了百姓的饮食。在黄河流域形成了以五谷为主的饮食,北方一般是麻、豆、黍、稷、麦。魏晋时期民间就有了 “小磨香油”。黍,即黄米,既可以煮成干稀饭,做糕点,又是酿酒的好材料。用粮食酿出的酒飘香万里,如杜康酒、张弓酒、宋河粮液等,可谓“往事不足论,今日芳更浓”。稷,在汉代之前,一直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占主导地位,小米千饭和稀饭是百姓的日常食物。麦和大豆在黄河流域也被广泛种植。唐宋时期,大豆种植还扩展到长江流域,逐渐从主食转化为“蔬饵青馔”的副食。黄河流域的先民利用地方特产,创造出了许多让人垂涎的经典美食。陕晋地区有羊肉泡馍、臊子面等,齐鲁地区有杂粮煎饼,河洛地区有鲤鱼焙面。不仅如此,农耕文明还造就了黄河流域特有的饮食方式,人们农忙时田间进餐,闲暇时街头吃饭,乡野和街头一片热闹。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这块丰美的土地上,用辛勤的劳作不断改善生存环境,改良生产工具,培育了丰富的农作物,总结出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这是一个带有自然特色的农耕文明,一个带有科技特色的农耕文明,一个带有人文特色的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继承优秀的农耕文明,砥砺奋进,建设高科技和生态环保的农业,让这片黄土散发出更为馥郁的芳香,为中华文明谱系的书写再添华章。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