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依黄土而生,傍黄水而长,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自成一体,绵延不断。黄土大地孕育的农耕文明是黄河文明长盛不衰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奥秘所在。本文在参考《中国古代农业》等著作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特点、影响等进行梳理,以增进人们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脉络
黄河流域农业的形成,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密切关系。8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处于全新世的气候最佳时期,又称仰韶温暖期。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也十分温暖,当时的亚热带北界约在今河南北部的安阳一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5℃,降水量也较今日多些。黄河流域的土壤多是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土质肥沃疏松,土壤结构优良,储水和排水能力强,养分和水分易上升,为农作物所利用。与长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的地下水位较低,加上土壤渗水性好,方便灌溉,且不易形成长时间的洪涝。黄河流域的农耕即产生于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下。
早在史前时期,黄河流域就已出现原始农业。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窖穴、房屋、墓葬中,粟和黍的遗迹屡见不鲜,人们发现了白菜或芥菜的种子。大地湾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以上的作物黍;磁山、裴李岗、龙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批加工谷物的石磨棒和石磨盘,还有大型的磨光石斧、扁平的石锄;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猪、狗、羊、牛、鸡的骨骼层出不穷;齐山文化遗址中还有马骨和驴骨,后来的“六畜”在此时已经齐全。传说神农尝百草,教人医药与农耕。其子柱,能植百谷百蔬。共工氏,善治水土,率领众多部落与洪水进行斗争,垦辟耕地。炎、黄、尧、舜、禹等率领众部落治理水患,经营农业。华夏祖先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培育出粟、黍、稷等农作物,驯养畜禽,在黄河流域作邑、作丘、作台,建起居所,发明了耒、铲、锄、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木石骨农具,建造了大量的粮食窖穴,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便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到了夏商周时期,战争融合了各个部落的文化,国家的雏形开始出现,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进入形成期。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了夏代的戈、锥、凿等青铜器,还有收割用的刀、镰,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磨棒等。夏还有少康“作秫酒”的说法,说明当时的高粱等谷物生产较为丰裕。到商时,农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在卜辞中出现了黍、稷、大麦、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的记载,郑州商城遗址还发掘了许多农作物遗迹,林木、蔬果、畜禽、桑蚕也都有所发展,青铜纹饰上常有蠕动状的蚕纹。与前代相比,周时的粮食作物在种类和产量上都有所增多,如稻、粱等。此外,农具也得到改进,出现了“三耒共耕”的现象。这一时期,井田制盛行,并出现了缚等农具,双齿耒和耦犁也开始流行。当时的百姓用杂草沤成绿肥,使其无害于田。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等区域逐渐成为发达的经济区。农业得以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大禹治水,黄河流域的水灾基本得到控制,农业得以大力开发。其次,重农的风尚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盘庚言:“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论语》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第三,华夏祖先开拓荒地,《诗经》中有周人“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的记载。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有了深厚的底蕴。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