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汤汤大河,涓流万户,孕育了民歌、戏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延绵不绝的人间烟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记忆,呈现着黄河两岸独特的民俗风情。沿黄各省区正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探索融合发展的传承模式,让古老非遗传递黄河文化的新声,在新时代焕发璀璨的光彩。
黄河记忆绵绵不绝
“八月十五月儿圆,牡丹开得红艳艳,我站在你跟前,花儿越唱越喜欢。”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中国花儿之乡”甘肃省岷县的一座公园内,“花儿”传承人刘郭成在观众簇拥下,手执话筒开嗓,宽广的音色激荡人心,将独属于“花儿”的幸福和喜悦散播。
“花儿”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是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嘹亮的歌声依然响彻西北大地。尤其是盛夏期间,数万名群众自发汇集在山川草原和城镇公园,开启数百场“花儿会”。人们在诗与歌的狂欢中,尽情释放喜怒哀乐,传唱岁月变迁。
每年春节过后,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的汉子们冒着严寒袒胸裸背地表演背冰。他们在锣鼓伴奏下列队前行,模拟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动作,展现黄河儿女彪悍强壮的阳刚之气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武精神。
在山西省永济市长旺村,村民在表演永济背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李向东摄)
“永济背冰”是当地一种原生态民间舞蹈。冰块的制作历经了从黄河捞冰、拿脸盆冻冰到冷库制冰的演变,但村民背冰的热情依旧。“年长的六七十岁,小的十几岁,不乏父子、祖孙三代齐上阵的。”76岁的传承人相建峰说。
随着时代变迁,有些非遗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河曲河灯会已由古代纪念大禹治水的活动,演变成现在祈福祝愿的旅游项目。每到农历七月十五,山西、陕西、内蒙古沿黄河岸的群众聚在鸡鸣三省的河曲县一起参加河灯会。皓月初升,河面上亮起飘动的灯火,宛如漫天星辰倒映长河。
人们在山西河曲河灯会上放河灯(2023年8月30日摄)。新华社发(郭兴旺摄)
“放河灯是黄河文化独特的代表性项目。”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刘喜才说,每年他要组织艺人制作3650盏灯,放的时候龙灯打头,象征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接着放四季灯代表四季平安,然后是箱灯寓意明明亮亮。
传承创新结出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政府和民间持续不断的保护与创新,黄河沿岸的古老遗产,在传承古典文化与融合现代潮流中熠熠生辉。
在位于黄河边的山西临猗县古戏台上,王午村十几名村民化着戏妆、穿着戏服,正在演唱“锣鼓杂戏”《三英战吕布》。短短二三十分钟,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