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文化思考
来源:知乎 | 作者:孙若风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240 次浏览 | 分享到:


——艺术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始终将自然推崇为最高审美标准。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中推崇"意之至此,乃出自然"。《南史》记载:"(颜)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自然与雕绩高下立见。六朝文论家刘勰将“自然”概念引入文论,并把它作为《文心雕龙》全书的立论基础。历代文论家基本上都以自然为美,以不自然为丑,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批评文坛"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专列"自然"一品,宋代苏轼说自己创作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今天我们注重特色文化、在地文化,深层原因,是出于对人与当地自然相处之道的尊重和敬畏。


——生活观。中国古人历来与自然都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斯夫,不舍昼夜。”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讨论“鱼之乐”,“川上”与“濠上”,是思考生活的重要场域。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把自然引为知己。这种面向自然的思考还延伸到对伦理、政治、人生等各个领域。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老子那里,“水”是治理天下的效法对象。魏晋六朝盛极一时的玄学和山水诗,分别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表达了将自然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理念。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对待山水自然看作是一件环保工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包袱、累赘,而是像孔子、庄子那样与自然亲密相处,在乐山乐水中获得人生的乐趣,让今天的中国文化回归自然,那么,我们就不只是在修复身边的自然,也是在修复中国传统文化。


黄河流域的城市更兴与乡村振兴,为进行这样的文化修复提供了机会。从文化的角度看,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中华文化与水相联,更进一步说,与黄河相联。所以,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亲水特征,有与自然和谐相得的特征。早在远古时期,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华夏族战胜并融合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图腾,组合成龙的图腾。伏羲被认为是龙图腾的创始者。蛇与龙,都出身于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龙潜于渊,才能自在生存,中国文化也只有回归自然,才能永续发展。


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生态保护被“置顶”,这与国家近年来对水系区域重在生态保护的思路一致。几年前出台并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首先讲的不是经济,而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红线:生态保护。时至今日,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保护的地位也随之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把生态保护与黄河文化发展密切紧密联系起来,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黄河文化是黄河生态之土长出的大树,黄河文化之树又涵养黄河生态之土。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