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文化思考
来源:知乎 | 作者:孙若风 | 发布时间: 2021-10-12 | 234 次浏览 | 分享到:

为什么面向黄河,就会想起《黄河大合唱》?为什么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讲黄河生态保护的同时总要讲弘扬黄河文化精神?我的理解是,黄河生态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山水中国,是生态中国,也是文化中国。


《山海经·海内经》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鲧禹治水的上古传说以及千百年来对这个传说的解读,反应了我们民族对于自然的态度:鲧堵水,导致事业失败和个人悲剧;禹疏水,汲取教训终获成功,而且他的治水经验在后来还推广为治世、治身、治心、治文的方法。父子英雄,结局不同。在面对自然的态度上,中国的文化立场,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征服自然。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大地怀抱,山水有情,人的主体性表现在,守护绿水青山并把它们变成金山银山。


      人来自自然,先民首先面对的是自然,进而说,是水。水至柔,是生命的源泉;水至刚,是悬在头上的利剑。水成就生命,也毁灭生命,人感恩水也恐惧水,洪水是世界许多民族的神话主题,荣格学派把洪水神话称为“原型”,认为它根植于人类集体无意识,反映了人类远古祖先的种族记忆必然要通过原型在后代反复出现。这种人类童年的经历是从自古至今的梦魇。《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又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史诗,但明显区别于诺亚方舟传说。我曾在甘肃天水拜谒过伏羲庙,在离它不太远的甘肃平凉寻访过女娲村。伏羲、女娲,是人文始祖,他们以尊重自然、修复自然的角色出场,带领先民走出洪荒,奠定了中华文明的自然根基。


这种关于人与自然的认知以及对自然的友好态度,成为我们中国人认识和应对世界万物的起点,也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元点,它将中国文化导向人际、导向生活,而不是导向宗教、导向上帝。在今天生态已经恶化到危及人的生命的时候,我们想与自然重归于好。从深层次看,这种和解不是出于一时的妥协和自我保护,而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态度,回归以自然为尺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回归自然的文化,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哲学观、艺术观和生活观。环保“很时尚”,也“很传统”——这也将从文化方面给生态文明建设以有力支持。


——哲学观。中国哲学根本上是生态哲学,中国文化特征是生态文化。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性,比如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是“让风进来,让阳光进来,让自然进来”。而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是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而非“神人合一”,这种主客一体论显然不同于主客二分论。我们的前人把自己看作是自然之子,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融入自然,也在自然中获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被视为中国人文元典的《易.系辞下》记载了伏羲画卦的传说: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然后画出卦象,“以类万物之情”,表明在古人看来,文化来自自然,又取法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物我一体。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