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61 次浏览 | 分享到:

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堕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也!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业所徙之民,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相奸。且以大汉方制万里,岂其与水争咫尺之地哉?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

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也救败术也。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足以卜之。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诸渠皆往往股引取之: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

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在古代,相传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浚通了河道,治水获得成功。大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的天下,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风调雨顺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大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



大禹吸取其父鲧堵塞之法失败的教训,兼用疏导方法,如“导河积石”、 “岷山导江”、“导淮自桐柏”等等,引全国主要河流入海,“以四海为壑”,救民于倒悬。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意思是大禹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直到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之北;再向东到达厎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继续向东经过洛水弯曲处,就到了大伾山;然后折而北流,经过降水,再向前流入大陆泽;继续向北,分布为九条河道,这九个支流再会合后注入大海。古籍记载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大禹是中国史籍记载中功高德劭的完人。



西汉后期,黄河频决口,哀帝召集治河者议事。大臣贾让提出了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策,后世称为贾让治河三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即在冀州改河,在遮害亭一带掘堤,使河水北去,穿过魏郡中部入海;中策提出筑渠分流,即在冀州多穿漕渠,以达到分洪、溉田兴利的目的;下策则为缮完故堤,即仍旧修缮故堤,加高培厚,劳费无已。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