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64 次浏览 | 分享到:



《瓠子歌》是由汉武帝刘彻亲临黄河决口现场的即兴诗作。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黄河决入瓠子河,淮、泗一带连年遭灾。至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发卒万人筑塞,下令以薪柴及所伐淇园竹所制成的楗堵塞决口,成功控制洪水。《瓠子歌》气势磅礴,对水患猖獗的描写入木三分。



其一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



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



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



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



其二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



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



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



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公元前132年(元光三年)春季,黄河于顿丘决口。入夏,又冲决了濮阳瓠子河堤,洪水注入钜鹿泽,流入淮河、泗水,梁、楚十六郡国均被水淹。汉武帝一向注意兴水利、去水患。这次遭灾后,他调拔十万人筑堤治水。不料,水患猖獗,塞而复坏,以至前功尽弃。“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洪水不走正道而离开以往的河床,像蛟龙一样肆虐为害。汉武帝怨天,认为是上天的意志,人力无可奈何。其实,祸水之所以向南漫延,恰恰是“人祸”造成的。汉武帝治水,丞相田蚡的封地尽在黄河以北地区,担心遭灾,就别有用心地对汉武帝讲:“塞之未必应天”,用神意阻挠继续治水,致使东郡百姓遭灾达23年之久。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灾情愈加严重,汉武帝下令将70万灾民迁徙到关中、朔方。“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这是把水患全部归咎于水神河伯,说他没有半点仁慈,泛滥不止的洪水淹没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却迟迟没有退去的迹象。



《瓠子歌》第二首主要写堵塞决口的战斗场面。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到泰山封禅后,18万大队人马转头向西北方向的瓠子进发。刘彻是一个心肠很硬的君主,可一路走来,面对洪灾造成的惨状,却留下了泪水,顺口吟出了《瓠子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泰山封禅,刘彻头戴十二旒的冕冠,身着镶有红边的黑色祭服,双膝跪地,头向天,目紧闭,手里捧举着一块玉璧。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告诉他,当今皇上有两大最喜好的东西:一是封禅时高举的那块玉璧,二是那匹白色的坐骑。玉璧是张骞出使西域时,一位女王献给大汉皇帝一块十分罕见的和田玉料,刘彻用这块玉料请工匠精心制作而成。据说工匠在切磋琢磨玉料时,玉璧双面透亮,一条黑色的纹理若隐若现,活脱脱一条龙形,这可真是太神奇了。刘彻由此更加相信自己就是真龙天子,因而视玉璧为珍宝,亲自保管,且从不示人,这就更加神秘。至于他那匹白马,已经跟随了他20多年,他甚至专门设置了一个养马的机构——太仆寺。在紧接着举行了的祭祀河伯的仪式上,刘彻做出了一个令众人瞠目的决定,他命人把他最为喜爱的两件宝贝——白马、玉璧沉入黄河,献给大河之神河伯。这次治水降伏了为害20多年的蛟龙。为此,汉武帝很高兴,诏示官员们向百姓“宣防塞”,让人们懂得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