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60 次浏览 | 分享到:



潘季驯“束水攻沙”,于河水泛滥之时,反其道而行之,收缩河道,淤滩固堤,借流冲沙,保证了黄河的安澜;新中国治理盐碱地,排水冲盐碱,淤灌造粮田,将黄河中下游寸草不生的“牛皮碱地”变成了广袤的粮田。他在《河议辩惑》中说:“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咸水结冰法”:利用温差在低气温冻结盐碱地再融化分离出淡水,来灌溉土地,改善土壤环境。



“白大王”——白英。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航运时断时续。作为治河总工程师的白英,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工作,完成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南旺分水工程具有历史长,效益显著的特点,有关专家认为,该工程堪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直至1855年黄河决口北徙、运河停运,才逐步废弃不用。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告竣之后,工部尚书宋礼带着白英进京复命。走到德州桑园驿,已被八年的过度操劳榨尽心力的白英呕血而死,遗嘱葬于彩山(汶上县城东北)之阳,表示死后也要听汶流泉突、看坝安湖宁、迎送运河的帆来帆去。白英死后,明清历代为他建庙立祠,广颂业绩,明永乐皇帝追封他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勋封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封为“白大王”。



人民胜利渠,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渠首就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秦厂村。工程于1951年3月开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以后又经续建、扩建,设计灌溉面积188万亩。“抬头是邙山,低头是河滩。大风黄沙刮过来,光想埋住俺”,人民胜利渠建成前,这是当地百姓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民胜利渠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她的建成,结束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历史,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利用黄河水沙资源的序幕,宣告了新中国治理黄河初战告捷,打破了外国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论断,标志着党和人民治黄事业上的胜利,成为新中国治黄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主席经过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在返回的专列上,毛泽东主席非常高兴地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不受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中华儿女与黄河洪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突出特征,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亲临人民胜利渠,视察渠首闸、总干渠、灌区和引黄入卫处,并在渠首闸摇动启闭机升起闸门,滚滚黄河水流入华北平原。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