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善治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58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改道最北的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的经淮河,入黄海。



黄河干流所经过的地方,在150万年前还只有零星分布的几个湖泊。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河道才基本贯通,而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由于古渤海的形成,黄河才得以从天津奔流到海。所以说,黄河冲出今小浪底水库上游的八里胡同峡是一次伟大的地质事件,从此,中国北部孕育华夏文明的温床才渐渐形成。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年输沙量是16亿吨,而在多沙的年份,下游河道最大淤积量可达20亿吨。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花园口扒开黄河堤坝,使黄河改道,在豫、皖、苏泛滥长达9年,这期间,黄河把大约100亿吨泥沙带到了淮河流域,黄泛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



黄河



黄河水患造成了无数灾难,也创出了无限精彩。汉哀帝年间的“贾让三策”凡1500字,收录在《汉书·沟洫志》中,具体内容为:



治河有上中下策。古者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遗川泽之分,度水势所不及。大川无防,小水得入,陂障卑下,以为污泽,使秋水多,得其所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也,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岂不遽止,然其死可立而待也。故曰:“善为川者,决之使道;善为民者,宣之使言。”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今堤防,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近黎阳南故大金堤,从河西西北行,至西山南头,乃折东,与东山相属。民居金堤东,为庐舍,往十余岁起堤,从东山南头直南与故大堤会。又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之有堤,往十余岁太守以赋民,民今起庐舍其中,此臣亲所见者也。东郡白马故大堤亦复数重,民皆居其间。从黎阳北尽魏界,故大堤去河远者数十里,内亦数重,此皆前世所排也。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

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