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从这里入海:为什么山东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岑梅玲子 | 发布时间: 2021-08-18 | 1107 次浏览 | 分享到:

【点睛】地处下游“扇面”腹地的山东,将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新儒家风范,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构筑起河山相守、河海相通、河湖相生、河泉相涌、河花相映、河运相汇、河魂相照的“七星拱月”格局。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中轴线,其纵横蜿蜒于中华大地的姿态,颇似一条腾飞的巨龙,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正因有黄河的孕育和维系,中国文明的大一统格局,是以黄河为中心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拓展。如果放大视野来看,黄河文明乃是东亚文明的肇始之地。

但是,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时而温顺,时而暴烈,既以肆意漫延的姿态孕育出人类赖以耕种生存的峡谷绿洲、平原沃土,也以其任性的唐突给两岸的人类带来深沉的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综合治理,正是在人与河的互动过程中,缔造出了伟大的“黄河精神”和“民族精神”。

因此,毛泽东曾说,“我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中国的民族精神,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迸发出的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黄河之不驯,在于中下游。在河南境内摆脱峡谷束缚的黄河,犹如巨龙摆尾,肆意流淌,冲击出广袤的华北平原,并在人与河的搏斗中,形成神奇的地上悬河。在地处下游的山东,以泰山山脉为分水岭,时而向南流夺淮河入海,时而向北流夺海河入海,将山东冲击出一个巨大的扇面,缔造出人杰地灵、物产丰饶的齐鲁大地。最终,黄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水利灌溉工程的调度下,像一个温顺的智者,从东营奔流到海不复返。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沿黄九省区都在积极谋划“幸福黄河”的发展路径。人与河的关系,从“生存空间”的争夺转向“生活空间”的营造,沿黄两岸的城市从曾经的“黄河漫城”转向“生活慢城”的诗意之地,一副崭新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地处下游“扇面”腹地的山东,将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新儒家风范,自觉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构筑起河山相守、河海相通、河湖相生、河泉相涌、河花相映、河运相汇、河魂相照的“七星拱月”格局,在齐鲁大地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在山东激荡出什么?

黄河山东段全长628公里,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直接滋养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九地市,惠泽两岸。地处黄河故道鲁西南的枣庄及微山湖区域,潍坊北部的青州、寿光也在泛黄河流域。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