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神圣崇拜: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
来源:黄河报 | 作者:牛建强 郭朝洋 | 发布时间: 2025-02-06 | 804 次浏览 | 分享到:

3.多元性。民间信仰从远古原始信仰传袭而来,崇拜对象漫无边际,涉及多种神灵,呈现出信仰的多元特征。不仅有日月星辰等自然体,还有人神精怪等。不论这些神灵职司大小、地位高低,他们都成为人们的祭拜对象。人们拜观音菩萨、玉皇大帝,奉土地、社神,供自家祖先。

4.功利性。民众是民间信仰的主体,受到天灾人祸的加害,无时无刻不在渴望被救助获得解放,无时无刻不在牵挂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人们的信仰也就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这也是人们的信仰行为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民间广泛存在着人神之间的“许愿”和“还愿”的功利交换行为。有的人春节期间焚香叩拜,还有的人赚了大钱,愿意拿出巨额钱财,甚至不惜血本,庀材修庙,重塑金身,以换取神灵的垂青和呵护。

黄河流域民间信仰的影响

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在中华大地上生存和发展,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别具特色,形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态。就其影响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改善了人际关系,有助于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播和内化。民间信仰为不同的地区和社会阶层提供了信仰的空间,尤其是女性与老人,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在公共的信仰场所,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相互交流,消除误解,增进共识和团结。信仰成为人们共同遵循的法则,对社会的稳定起着积极的作用。

2.促进了文化进步。民间信仰的发展并非只停留于思想层面,也是通过实物表现出来的。修建的庙宇、祭祀的器物,本身就是具象物,是社会美学的又一发展。关于民间的信仰的故事,为文学创作提供丰赡的素材。悠久的信仰传统,为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了厚重的内容,提供了溯源的材料。

3.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民间信仰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作用,结出灿烂的文化果实。民间信仰多样化的“造神运动”,信仰的世俗化发展,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等,皆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4.民间信仰中的落后成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民间信仰中的迷信盲从、功利主义,信命运、信机缘,不仅左右着人们的思想,还误导人们的行为。过度的神灵信仰,阻碍着人们理性思维的拓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民间信仰中思想和行为的虚幻性、落后性等糟粕,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保守部分,成为社会文化演进中的逆流。

综上所述,黄河流域独具特色的民间信仰充满活力,是中华民间文化的生动内容,它承载着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形态的发展变迁。民众对于创世神的崇拜,对先贤英雄、爱国志士的崇拜,对祖先的崇拜等,汇成了历代民间信仰的主流,展示着民众的凝聚力。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值得我们重视。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它们中间的有些东西对人们的精神思想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束缚作用。我们既要关注传统民间信仰的自在、自然、自发的本色,同时还要将它与新的生活需求和构建结合起来,扬弃糟粕,激发活力。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