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创造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36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老子道德经注碑全名为“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对道德经的释文,为文物之珍品。该碑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太极殿前神道东侧,立于唐天宝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宽1.2米,厚O.36米,碑首为半圆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两面为正文,每面22行,满行51字,隶书字体,左右两侧为文人题咏。碑文内容为唐玄宗李隆基对《道德经》的释文。



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继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之后,他把唐朝带到了开元盛世,他遵循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一生都在关注、研究、推广、宣传老子,他两次对《道德经》进行注释,又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一个之最。第一次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皇帝50岁时,他总结前半生读老、拜老、研老心得,亲笔著下了《御注道德真经》一书。唐玄宗在为第一次御注写的序中指出:“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今兹绝笔,是询于众……”意思是《道德经》的笺注是和大家交流的成果。



第二次是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他70岁时,又写下了《道德真经疏》一书。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国遭大难,万年雪崩,贵胄重臣,闻风鼠窜;真源县(鹿邑古县名)县令张巡,一介文弱书生,七品微官,却率千余猝合之众,扼敌要道,尽忠竭智,苦斗至死,用温热的血,写下了一曲名将赞歌。



值得强调的是,“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也是了解鹿邑县这个地方地质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于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仅露碑头尺许,碑头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当地百姓还以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把它当作了磨刀石,磨去了不少,磨痕犹在。而此碑初建时应建在地上,也就是说,1300年来,太清宫这个地方,地面整体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即接近3.8米,这也是黄河冲积的结果。



风陵渡在山西省运城盆地西南端,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晋秦豫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因唐代圣历元年在此置关,又称风陵津,是黄河南泄转而东流之地。



相传轩辕黄帝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蚩尤作大雾,黄帝部落的将士顿时东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战。这时候,黄帝的贤臣风后及时赶来,献上他制作的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困境,终于战胜蚩尤。风后死后,埋葬在这里,后来建有风后陵。风后陵,在赵村东南,高二米余,周围30米,故称风陵关。据《帝王世纪》载:“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