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创造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37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青铜峡市充分发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及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品牌价值,先后打造了黄河楼、黄河大峡谷、黄河坛、黄河生态园等景区,奏响因河而建,因水兴城的新篇章。



自秦汉开始,宁夏平原古代先民依黄河而生存,依黄河而发展,开渠引流,屯垦造田。因此而有了农牧结合的独具西北特色的风光。1226年,成吉思汗率大军第6次征讨西夏,实行残忍的屠城政策,引黄灌溉渠道遭到彻底毁坏,呈现出“古渠淤坏,泥沙淤浅”“田野荒芜,生灵涂炭”的惨淡景象。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任命中书左丞张文谦出任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长官,并命诸路河渠提举郭守敬同行,具体负责宁夏治水复屯事宜。西夏灭亡37年后,郭守敬随张文谦来宁夏治水。他首先沿着黄河两岸踏勘,对宁夏平原地区正渠与支渠的数量、长度、溉田亩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深入了解当地地势、水情、水利灌溉历史和治水、治淤的经验。提出“因旧谋新”意见,否定了另开新渠的主张,认为重点应放在修复疏通旧有渠道上。在宁夏屯田军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年的辛勤劳动,共修复疏浚兴、灵、应理、鸣沙等四州主干渠12条(含唐徕、汉延二渠)、支渠68条,使9万余顷土地恢复了灌溉。这次修复的沿河渠道坝闸,设计精细,质量坚固,直到明代中期还在继续使用。就是在当今,宁夏引黄灌区仍普遍采用坝闸节制水量的办法。郭守敬从兴筑水渠到建筑水坝和水闸,是人类由储水到控水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人工灌溉史上的一个进步。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在中游的尾端,用她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形成了丰饶的洛阳盆地。至郑州桃花峪以下,地势进一步变得平坦,泥沙得以大量沉淀,在数千年不停地决堤、改道,南北滚动过程中,形成了幅员广阔的黄河冲积扇华北平原,亦即黄淮海大平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孕育了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国立国之根本。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语出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洛,洛水。河图本是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为象,在地成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河图最初的原型是一条白色旋转的龙,将银河画成白龙,围绕着中点运转,而这个中点是北极星。这幅图在后来演变成了一黑一白两条龙,逐渐成为了今人熟悉的太极阴阳图。“洛书”之意,其实就是“脉络图”,是表述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洛书,它的内容表达实际上是空间的,包括整个水平空间、二维空间,以及东西南北这个方向。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河图洛书和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有着密切联系。“ 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至汉代,一些经学家用“河图洛书”解说《周易》和《尚书》,认为八卦和《周易》是伏羲和文王所演作,《洪范》九畴则是夏禹和箕子所为,二者皆出自天授,取法乎天,并进而形成了“阴阳五行 ”学说。“河图洛书”作为中国儒家经典之来源,蕴含着中国哲学最古老的原创思想和东方人高度的智慧。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