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创造精神
来源:文旅中国 | 作者:周庆富 | 发布时间: 2021-10-29 | 234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地至今还保留着河背冰的习俗。每年元宵节,风铃渡的男人们光着身子,赤着脚,只穿一个大红裤衩,背着冰块、磨盘,扛着铡刀,喊着号子,旁边还有人不断的往他们身上泼着冷水。背冰狂欢的奇俗,剽悍勇猛的精神,给人一种奇特的心灵震撼。



万里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过青铜峡,到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黄河在宁夏境内虽然不到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黄河在宁夏境内,一改往日的汹涌,平静缓流,滋润两岸,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可以说自引黄灌溉起,宁夏两千多年的水利开发建设史就是一部流淌着的经济社会发展史。虽历经沧桑却从未中断,历代开凿的14条古渠,依然在惠泽着宁夏平原,滋润了这片土地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2017年10月10日,在墨西哥城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沽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渠工程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了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认为,宁夏引黄古灌区具有独特的、创新的、科学的引水工程结构,是宁夏平原2200余年来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1958年,黄河流域第二座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开工建设。1960年,建设者们在青铜峡黄河上修筑了一座高42.7米、长697米的拦河大坝,并同时建成了装机30.5万千瓦的中国第一座闸墩式水电站,形成了一座容量为600万立方米、回水5公里的峡谷型水库,形成了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塞上江南发源地”,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七星渠等引黄古渠系由青铜峡而发,密织如网,贯穿了宁夏平原,滋润着沿岸的广阔大地。



董必武曾题诗:“青铜峡扼黄河喉,约束水从峡底流。导引分渠资灌溉,下流千里保丰收。”



上世纪70年代,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一节诗词内容为毛泽东诗词《游泳》《登庐山》,该节阅读课文内容为《英雄战黄河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该篇课文内容选自1974年9月17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发的新华社通讯稿,主要内容为宁夏各族人民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光辉事迹。



“我们伟大祖国的古老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源头奔腾而下,几经迂回,进入西北黄土高原,经兰州折向东北而去,在巍峨的贺兰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被青铜峡谷紧紧夹住。在这里,一座混凝土拦河大坝屹立在滚滚波涛之中,迫使湍急的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进入一座座电站,发出强大的电流,泄向一条条渠道,灌溉着良田沃土……宁夏各族劳动人民喜看“塞上江南”添明珠,沙漠荒滩造银河,纵情欢呼……”在《人民日报》刊发该篇文章的前一天,也就是1974年9月16日,《宁夏日报》头版刊发新华社通讯《英雄战黄河塞上添明珠——记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的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在新华社通讯中首次被誉为“塞上明珠”。高中语文课本将其收录其中,进一步提高了“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美誉度。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