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 作者:马治军 | 发布时间: 2022-12-13 | 1966 次浏览 | 分享到:

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从李佩甫创作的发展链条上看,《生命册》固然实现了对于前期小说的超越,但乡村情感的弥漫和道德叩问的激越仍然昭示着,支配李佩甫创作的定势心理并没有完全超出道德思维。如果说乡土精神的道德宣喻构成了读者对《红蚂蚱 绿蚂蚱》的共鸣焦点,对于背负土地和乡土情感的跋涉者的道德臧否及人生叩问构成了《无边无际的早晨》的创作基调,那么,弥漫的乡村情感和激越的道德叩问起码构成了《生命册》的背景音乐。关于这一点,李丹梦的分析可谓中肯,亦或可资佐证。李丹梦说:道德在当下已发生相当的混乱和蜕变,“它不再是真理性的存在,传统赋予它的神圣禁忌被剥蚀殆尽”,但“并不意味着李佩甫是在鄙夷或抽离道德,恰恰相反,在他的创作中,道德一直处于敏感的核心部位。他试图把这个乱套纷纭的‘现代’,重新置于某种‘合乎道德’的文学言说或阐释格局中”。“这或许跟中原地带千百年来儒家熏染、伦理思维的‘胎教’、惯性有关”“儒家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世间的所有分歧和矛盾都纳入伦理道德的维度来感悟、把握”“李佩甫笔下的人物,无一能逃脱道德的压迫。作者道德化的努力与其不遗余力地对道德败落的揭露就这样被焊接起来。虽然道德并非人物全部行为的动机,但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评判记忆和惯性,它却能将各类歧见、谬误最终引入道德思维的‘正轨’,继而化为道德的行动”。②这样的分析同样可得到李佩甫本人的言论佐证,正如他所说:“我的源头,也许源自儒家文化的浸泡或者说桎梏,这是锁链也是营养体。”③正是由于这些“是锁链也是营养体”的存在,《河洛图》表现出了李佩甫创作进路上道德思维的承续乃至大角度回返。

沿着《红蚂蚱 绿蚂蚱》《无边无际的早晨》和《生命册》等的精神轨迹,《河洛图》突出呈现了李佩甫关于黄河文化的文学演绎和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并且,如果说《无边无际的早晨》《生命册》等小说中尚因主体乡土情感的困惑而流露出精神立场的游移、精神指向的矛盾和精神追问的迷茫,《河洛图》则展示了精神立场的坚定、精神指向的明晰和精神回应的努力。

《河洛图》以明清时代中原地区最为显赫、曾经绵延400年兴盛不衰的商业神话——“康百万”家族为原型,演绎了一部河洛康家的兴衰史。李佩甫倾十年之力,通过跌宕的故事、民间的视角、传奇的人物、神秘的氛围,展现了官匪倾轧之下的商业韬略,描述了财富神话背后的人心轨迹,试图解读一个家族颠沛沉浮的生存智慧,进而深刻透视中原乃至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比起之前的 “平原三部曲”,尽管《河洛图》仍然显得理念介入的痕迹仍过明显和迫切,但其最为显著的拓展便是从个体精神反思走向了家族兴衰展示,从人生意义叩问走向了文化价值探索,从城乡对立和乡村情感的纠结到更大时空上的命运际遇慨叹。弥漫于文本之中的历史感和文化意味,似可体会到作者用笔之深、用力之巨、期望之高。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