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 作者:马治军 | 发布时间: 2022-12-13 | 1981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受过梦想教育的1950年代生人,李佩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为相对保守又不甘沉沦。李佩甫曾说:“在单一的年代里,我们渴望多元;在如今多元化的年代里,我们又渴望纯粹。”“我们的文学,一个作为国民精神生活标尺的文学,正在一日一日地边缘化”,“文学作品思想性的丧失,文学作品艺术品质低劣化的倾向,正是导致文学走向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没有道德水准的社会生活是可怕的。没有精神语言指向的文学也是可怕的。”16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李佩甫40余年来对于文学道德维度的坚守,正是一种对于纯粹的渴望与坚守。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心。透过文本,回望历史,李佩甫精心绘制的《河洛图》,实际上昭示了一个文学宏愿和雄心,那就是在对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中,透视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粹,彰显文学的精神力量,平衡当下的精神生态。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河洛图》显示了文学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担当。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生态文学理论的发展空间和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18BWX009)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治军、鲁枢元:《超越城乡对立的精神生态演绎—从〈红蚂蚱 绿蚂蚱〉到〈生命册〉》,《南方文坛》2013年第2期。

② 李丹梦:《新中国道德构建的地方契机——论李佩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年第8期。

③ 舒晋瑜:《李佩甫:〈生命册〉是我的“内省书”》,《中华读书报》2012年12月26日。

④ ⑤⑥⑦⑧⑨⑩ 1112李佩甫:《河洛图》,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2、10、440-442、442、209、401、188、35、122页。

1314马治军:《“陌生人社会”与文学教育》,《洛阳师院学报》2013年第9期。

15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9页。

16李佩甫:《在中国作协全委会上的发言》,《文艺报》2011年4月22日。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