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YOUR ARRIVAL!
内容提要:塑造中原人物,演绎城乡故事,展示文化精神,寄寓道德理想,是李佩甫一贯秉承和坚守的文学创作精神。长篇新作《河洛图》,凸显了《无边无际的早晨》集中体现的“道德评判”基调,渗透了《生命册》对于人生的精神生态叩问;以民间视角营造神秘氛围,以道德主线串联传奇人物,使《河洛图》探潜到了黄河文化的基质,回返到了精神救赎的文学在场;在对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中,透视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粹,彰显文学的精神维度,显示了文学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担当。
关键词:李佩甫 《河洛图》 黄河文化 演绎 精神生态
按照文化界的研究,河洛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几个交叉包容、源头内核近似,但在区域、重心和外延等方面又有明显差别的范畴。但就河南新时期文学所业已展示的河洛文化、中原文化或黄河文化的精神指向而言,尽管不同作家塑造的形象谱系千姿百态,评论界看到更多的恐怕是其文化蕴涵的相似性乃至同一性。基于此,尽管面对的文学文本是《河洛图》,但作为论述小说创作意旨的精神背景范畴,姑且使用黄河文化的概念以论之,应该大致不谬。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之所以能有绵延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历史,概因其蕴涵着仁德、诚信等今天看来仍需弘扬的精神内核。从演绎、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精髓的角度看,李佩甫堪称河南新时期作家的典型代表,其40多年来的创作无疑丰富和凸显着“文学豫军”的典型特征;其关于黄河文化的文学演绎,可以说几乎构成了河南本土作家的形象标识;其长篇新作《河洛图》,更是呈现出了这一标识的成熟型和稳定态。纵观李佩甫的创作历程,《河洛图》也因其精神指向的明晰和精神叩问的努力而显示出文学的时代担当。
一
黄河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道德评判是黄河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依据的主要手段,仁德、道义、礼俗、智慧、诚信等等则是其秉承的主要标准。自1978年在《河南文艺》发表小说习作《青年建设者》以来,李佩甫已走过了40多年的创作历程。40多年来,尽管李佩甫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无比、个性迥异的文学形象,但透过一个个情节、故事和人物,其创作的精神指向却是明晰、稳定乃至递进的,那就是始终以仁德诚信的标准和道德评判的方式,深耕中原这块土地,透视中原各色人等的人性轨迹,批判转型期道德滑坡的时代流弊,破译这方水土的文化密码,弘扬黄河文化的优秀精神因子。
回望李佩甫创作的精神轨迹,《红蚂蚱 绿蚂蚱》《无边无际的早晨》《生命册》等可谓其文学精神进路上显著的路标。
发表于1986年的《红蚂蚱 绿蚂蚱》是李佩甫的成名作,也是其精神之旅的真正出发地。小说讲述了作者童年的乡村记忆,在狗娃舅、德运舅、瞎子舅、队长舅、村孩儿等故乡人物及其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中,作者毫不掩饰其对于乡土人物表现出的仁义、真诚、坚韧等乡土精神的推崇与褒扬。可以说,这些生活在姥姥村里仁义的人和发生在动乱年代和谐的事,孕育了李佩甫几乎所有作品的情节胚胎、人物雏形和精神基因。在这里,我想推演的是,无名的“村孩儿”是李佩甫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原型”。在李佩甫其后的创作中,《无边无际的早晨》的“国”、《李氏家族》的李金魁、《羊的门》的呼国庆、《城的灯》的冯家昌、《生命册》的吴志鹏等,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走出乡村的 “村孩儿”。但是,无论他们走多远,“村孩儿”——如野草一样没有娘的孩子,吃百家饭长大的童年经历,使得他们难以去除永远烙在心底的乡村烙印和情感重负;也正是这土地和情感的重负,使得李佩甫在对这些背负土地的跋涉者作出审美判断时,显示了道德态度的矛盾和评判立场的游移,因而也显示了作为文学的审美的张力。《红蚂蚱 绿蚂蚱》的精神路标性意义在于,自此之后,以仁德、道义、礼俗等为主要内涵的乡土精神的道德宣喻,几乎渗透在李佩甫所有的作品之中。
·合作电话:15809657998 (刘兴国)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文昌镇蔡桥新村26号楼12号营业房
·版权所有: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范围
·企业、事业单位微电影、宣传片、专题片;
·影视广告、抖音短视频拍摄制作;
·大型活动现场直播服务;
·动画动漫制作;
·影视策划服务;
·大型活动策划执行;
·各大媒体平台广告投放服务;
(网易、新浪、腾讯等);
·会议会展跟拍记录服务;
·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印刷服务。
黄河文化数字平台
宁夏凡客杰瑞影视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