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NEWS CENTER
详情
您的当前位置

WELCOME YOUR ARRIVAL!

黄河文化的形象演绎与精神生态的道德救赎
来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 作者:马治军 | 发布时间: 2022-12-13 | 1971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生命册》到《河洛图》,尽管场景有变、人物有别,但李佩甫秉承和坚守的文学精神却是连续的。那就是,通过塑造现实中或历史上各类中原人物,演绎传奇故事,展示文化精神,寄寓道德理想,凸显文学的精神价值。但是,这里尚需进一步讨论回应的问题是,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该如何看待和评价文学的道德维度?我们应该倡导还是摒弃文学的道德承载?文学对于道德理想的演绎是不是就意味着品味的降低?这不仅涉及《河洛图》的阐释和评价,也是当前文学评论中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相对于伦理道德的倡导和规约,文学的特殊性即在于其展示社会生活的整体性、生活展示手段的形象化。所谓文学展示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是指文学不是从任何单一角度对社会进行理论解析,不是从某一局部对社会进行个案解剖,而是在特定时空中对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喜怒哀乐、恩怨纠葛等进行形象展示;这种展示无需历史考据,无需政治界定,无需道德说教,无需法律评判,而需要展示真实生活,寄寓文学感悟,传到审美体验,表达审美理想。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概念,可以说,文学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异质同构的形象化、典型化、心灵化的语言空间,是人类生命情感的感性载体,正所谓‘文学大世界,舞台小社会’”13。几千年的文学史业已表明,文学作为作家审美意识的载体,从来不是伦理道德之外可有可无的文饰和点缀,而是承载、积淀和传导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维度。并且,比起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来,“文学功用的特殊性在于,其展示客观真实、表达精神理想的创作旨归,其宣泄情感、抚慰心灵、提升境界的心理能量,其张扬精神向度、追索终极关怀的形而上神思,无不使得文学可以超越政治评判、法律规约和道德说教的严苛和干涩,从而使阅读接受者得到潜移默化的精神润泽”14。可以说,“文学的精神向度是文学价值的根本体现,它超越世俗规约,充分突出了审美的精神色彩,使文学真正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个精神栖居之地”15 。

所以,就文学的道德维度而言,重要的不是文学要不要、能不能展示道德承载,而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承载。作为展示生活整体、表现主体情感的审美载体,文学从来不可能回避道德内容、道德关切和道德理想。并且,面对当下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的世俗化的沉溺、人际间的冷漠、意义的迷失和信仰的危机、群居无伴的心理状态,文学作为展示精神超越、寄寓真善美理想、构建可供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的审美意识形态,更应也更能弘扬其精神功用,彰显其精神价值。当然,文艺理论不会把文学仅仅局限在道德的层面,但也不能因为文学承载了道德的内涵,就判定其缺乏终极追问、降低文学品格。

常见问题解答:
  • 暂无相关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