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们如今还有什么爱好是与古人相仿的,那必然是对于“鱼”的喜爱了,自古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尤其是春节,鱼与“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鲤鱼寓意“得利有余”;鲢鱼寓意“连年有余”;鳜鱼寓意“富贵有余”,这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独特文化。
而在其中,又数“鳜鱼”备受古人追捧。
有道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鳜鱼的肥美曾让唐代诗人张志和赞叹不已,清代名士孙原湘也曾在《观钓者》中写过:“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
“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的鳜鱼
古人爱吃鳜鱼那是出了名的,为此费尽心思的开发出了各种菜谱,什么红烧鳜鱼、清蒸鳜鱼、松鼠鳜鱼、臭鳜鱼、醪糟(酒酿)鳜鱼……闭上眼睛都能轻易背出一本菜谱的量。
然而很多人喜欢吃鳜鱼,却从未了解过这些名菜背后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臭鳜鱼
安徽有三绝——徽菜、黄梅戏、徽宅,而臭鳜鱼又是徽菜中的名菜,其“臭名远扬”的程度,丝毫不下于臭豆腐与臭腐乳等知名“臭”系列美食。
传统的臭鳜鱼加工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干腌发酵和水淹发酵。
干腌发酵需要将鲜活鳜鱼宰杀后,去除内脏,用食盐均匀地抹在鱼肉表面,将鳜鱼层层叠压在木桶内,盖上木盖,压以重石,在压力作用下,使桶内鳜鱼发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厌氧环境,同时增强鱼肉的紧实度,在此条件下经自然发酵成熟。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冬季。
腌制臭鳜鱼
而水淹发酵则是在干腌发酵的基础上,调制一定比例的淡盐水,灌注于鳜鱼桶内,保证淡盐水浸没鱼身。腌制而成的臭鳜鱼成品鱼体呈铜绿色,鱼眼、鱼鳃鲜红,肉质色粉而质紧,有臭鳜鱼特有的淡臭风味。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夏季。
不同的季节臭鳜鱼发酵时间差别很大,如春秋两季,需要6~7天,而夏季只需两三天就可成功发酵,冬季由于天气寒冷,需要的时间最长,大概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发酵。
据黄山百年老字号“紫云馆”第七代传人李国军的介绍,在他们店里想要做出一条顶级的臭鳜鱼,一般会选择生长期一年到两年内,体重500~800斤的新鲜鳜鱼为原料。
不过和传统的方法略有不同,他们的水淹发酵法还需在灌入的盐水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白酒,而干腌法则要用花椒盐擦与塞内以及鱼身表层